锂电池产业是新能源汽车的重中之重
在今年的两会上,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新能源汽车“十年大纲”《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有望于今年上半年推出。该规划制定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中国将投入大量资金来扶持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发展。为推动规模化应用,国家电网公司也于近期宣布,“十二五”期间将建设充换电站2351座,充电桩22万个,初步建成覆盖公司经营区域的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这意味着,在国家政策引导以及推进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将迎来更好的发展环境。
然而,在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一直存在着纯电动与混合动力两条技术路线上的分歧。日前,参加中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研讨会的业内院士专家和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呼吁,混合动力汽车是现阶段中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必经之路,一切以有利于节能减排为原则,大力支持混合动力汽车成熟技术的广泛应用,建立以节油率为主要指标的财政支持政策,才能推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发展路线有分歧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新能源汽车就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成为国际节能环保汽车发展的主攻方向。我国已把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作为国家发展战略。2009年初,国家四部委共同启动“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在13个城市开展应用试点工作,并制定出台了财政补助政策,目前试点城市已增加至25个,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
众所周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离不开电池、电机、电控技术的更新,电池技术又是重中之重。在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路径上,一直存在着纯电动技术与混合动力技术两条技术路线上的分歧。前者认为我国可以拷贝日本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模式,通过大力兴建充电站,加速发展锂电池技术,来实现跨越式发展。而后者认为,尽管以燃料电池为基础的电动汽车是目前全球公认的发展方向,但当前混合动力是电动汽车的过渡产品,作为经验积累期的过渡,仍然应该得到政策的积极扶持。
在有关混合动力与纯电动技术路线究竟该选哪一条的争论面前,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监理咨询专家组组长王秉刚一直强调,这是两个分立的命题,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应该并举。“混合动力既不是过渡战略,也不是被弃一旁,只要传统汽车存在一天,各种形式的混合动力技术都是传统汽车实现节能减排的绝好途径,都将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王秉刚还说,“十二五”期间,传统汽车将实现各种形式混合动力技术的普遍应用,这与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并不矛盾。
9月份,在综合调研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撰写完成的《中国产业地图白皮书(2011年)》,对中国的锂离子电池产业的空间分布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同时对未来中国的锂离子电池产业的空间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白皮书认为,锂离子电池作为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三大产业中的重点交叉产业,更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将会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的最大受益者。
与此同时,虽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至今“难产”。但根据规划,到201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将超过50万辆,2020年达到500万辆的规模。 新能源汽车规模化发展的预期让人们看好动力电池特别是锂电池市场的前景。
据预测,到2012年,国内的动力电池将有约700亿元的市场空间。北京普莱德、上海捷能等整车厂参股企业3年内池生产基地将投产;力神和波士顿能源近期将在重庆启动生产基地建设;万向、锂源、比亚迪等企业均已公布产能扩张计划。到2015年,国内锂电池产能将超过50亿安时。
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中国动力锂电池行业产能20亿安时,主要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东三省和京津唐汽车产业聚集区。其中,珠三角产能7亿安时,长三角、东三省和京津唐产能均在3亿-4亿安时。
而在珠三角、长三角、东三省和京津唐国内锂电池主要产区外,以江西宜春、四川阿坝、青海和西藏等为代表的锂矿资源丰富地区依托资源优势也纷纷提出了各自的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