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公众疑惑 详解“水锂电”充电原理
汽车理论上是可望达到400公里的行驶距离的。
据悉,汽车要跑按照400公里,大概需要60千瓦时的电量。吴宇平说,目前的有机电解质锂离子电池如果采用快充方式充电,20-30分钟 (1200-1800秒)就可以充满80%;而锂离子在水溶液中跑的速度是在有机电解质
中的100倍左右,加之水和锂离子是可以迁移产生能量的,因此,采 用水锂电的电动汽车,6秒钟就能充满50%(即30千瓦时)的电量,可支持汽车跑200公里。因而,理论上10秒左右是可以将60千瓦时的电池100%充满的。不
过,吴宇平同时解释说:“在实际中,这种充电方式可能只能在应急场合采用,因为这涉及到充电设备的技术和成本问题。”
该课题组的研究成员王旭炯补充说,无论是传统的锂离子电池还是水锂电,采用快充方式充电是不宜将电池直接充满的,因为这会使电压升高导致效率损耗和电池损坏。因此,水锂电6秒钟充到30千瓦时的电量后,并
不意味着继续充5、6秒的时间,就可以将电池全部充满。但是,可以继续选择慢充的方式将电池充满,或者选择放电后再继续充电。
另外,这种新型水锂电能量效率能达到95%,其采用的是锰酸锂等材料在水溶液中具有优良的电化学性能,即使充一万次电,经过充放电循环后仍可以保持93%的效率。因此,良好的电化学性能为水锂电池的快充快放功能提
供充分的支持。
2004年9月28日,李向前签署与沃特财务集团的财务顾问协议。在沃特的牵线下,比克电池和Medina Coffee“对上了眼”。
Medina Coffee原本是家名副其实的咖啡零售商,但由于2002年底的业务亏损连连,不得已走上了卖壳之路。
而对比克电池来说,业务飞速发展、机遇时不我待,早一天融资的“时间”收益不可估量。而Medina Coffee有着美国OTCBB柜台交易公司的“身份”,如果融资渠道通畅,双方优势正好互补。
2005年1月21日,美国OTCBB交易公司Medina Coffee(“Medina”)发布了与香港比克国际的换股协议:以3982.6万“限制性普通股”换取后者100%权益,其中3122.5万股由比克团队获得,另外860万股由机构投资者以1700万美元代价获得。
沃特操作比克电池反向收购案的最大特点是在比克与Medina换股的同时以近12倍市盈率私募1700万美元。扣除各项费用净得1570万美元,其中:430万用以扩大产能、180万用于研发、960万美元成为运营资金。2月14日, Medina更名为“中国比克电池”(以下简称比克电池),换股后比克立即对上市公司董事会进行改组,完成了这个典型的反向收购。
从2004年9月底比克同沃特开始接触,到获得第一笔资金,中间只有不到4个月的时间,比克创造了融资史上的“比克速度”。
但是,这样超速度发展对资金的压力是非常大的。企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产能的急剧扩张形成了巨大的资金压力,大规模举债使公司的总负债率一度超过80%,而2004年12个月内将要到期的贷款和应付款已经高达4566万美元,同年开始的宏观调控对比克电池更是雪上加霜,财务状况几乎到了衰竭的地步。
资金链已经岌岌可危,李向前几乎将财务杠杆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不得不从生产、销售中抽出大量精力寻求股权融资。在极短的时间内拿到所获投资,成为李向前的唯一选择。
比克咨询近百位投行专家后确定的融资路线有两条:一是到香港创业板以IPO(首次公开募集)方式融资,二是私募。
但是,随着全球范围内高科技泡沫的破碎,香港创业板行情一落千丈。从2000年47家公司IPO、共募集148亿港元到2004年的21家、仅募集27亿港元。在这种情况下,比克电池到香港创业板IPO募集资金对其巨大资金压力的缓解十分有限。
私募方面,某国际大型投行初步同意按5倍的市盈率注资3000万美元。
虽然这两条路线都可以满足融资需求,但对于比克电池来讲是远水解不了近渴:除了融资数量外,更要命的是这两条途径都需要相当一段时间才能获得宝贵的资金。与此同时,比克电池面临2004年宏观调控的背景,其资金链已经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