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应用短期内难有突破
“石墨烯从名字上听起来就是含有石墨两个字,但与石墨相比有天壤之别,石墨烯是纯碳原子组成的只有单原子厚度的二维材料。”徐子寒认为市场上热炒的石墨烯概念大都与真正意义上的石墨烯无关。
3月27日,在“第四届高工锂电产业峰会”上,深圳六碳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许子寒做了题为“石墨烯及相关材料的进展在储能领域中的应用”的主题演讲。为在场的500多名CEO、企业管理人员、投资机构、金融分析师等行业各界人士分析了石墨烯及相关材料的研发进展在储能领域中的应用。
“石墨烯是一种纯二维的亚纳米材料,全部由碳原子组成。它具有所有材料中最高的电子传输速率,最高的热导率,最好的力学性能,最薄的厚度,以及高达97.7%的透光率。”徐子寒认为,石墨烯材料因为其优良的特性,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在超级电容和储能领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作为一种基础材料,又具有特殊的性质,石墨烯在多个领域都有改变整个产业的潜力。例如在锂离子电池领域,可以解决目前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速度过慢的问题,推动发展;在个人消费电子领域,可以推动柔性和可穿戴式电子产品的成熟,改变我们的生活。
然而,国内真正掌握石墨烯制取技术的公司还很少,大部分公司是打着石墨烯的旗号进行资本的炒作,拿石墨微片来充当石墨烯材料混淆视听。
在徐子寒看来,石墨烯和石墨微片的性质有着本质的区别,虽然名字只有一字之差,但是石墨烯相对石墨已经有了质的变化。石墨微片的本质还是石墨,只不过在某些应用领域的效果相对石墨有一定的改善。但是不具有石墨烯的任何独特性质。
徐子寒认为,石墨烯在低端领域可以作为ITO透明导电膜替代品,可做导热应用,在高端领域可应用于光通信、芯片等领域。但是目前国内石墨烯大多均处于实验室水平,应用瓶颈在于高质量石墨烯的大规模制备。
“现在石墨烯在国内并没有明确的技术标准,所以,市场上任何人都可以把任何东西说成是石墨烯。”徐子寒认为,对于投资者而言,具体是否是石墨烯,还需要相关的人士多做一些功课,防止上当受骗。
TF就是这些企业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案例,笔者从各个不同的渠道对该公司进行的调查访问,对于该公司走到今天到处寻求兼并重组的境地,概括总结为一句话,那就是战略失误、对隔膜行业的理解力不够。
TF的创始人具有多年BOPP行业的从业经验,从2005年开始对隔膜的研究,与深圳星源研发隔膜的时间差不多,但到2010年隔膜产品才出来,可谓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虽然TF的产品质量还存在很多问题,由于当时市场上只有格瑞恩、星源和佛塑有产品面世,可以说供不应求,再加上俄罗斯一个大订单的诱惑,在巨大的诱惑面前,该公司领导人沿袭了BOPP行业的传统思维,即以规模达到价格的优势,以价格来战胜竞争对手,而不是进一步完善技术和质量,在这种盲目乐观的思维方式的驱使下,该公司陆续上了5条生产线,规模超越深圳星源,达到了国内第一,但当生产线投产以后,才发现国内市场一下子冒出了许多隔膜企业,供求关系已经发生了逆转,电池企业开始越来越挑剔,过去的质量水平已经难以达到现在电池企业的要求,靠价格已经不能完全吸引客户,因此,很难靠规模优势撼动星源等老牌企业的地位,同时,以沧州明珠、重庆纽米等企业为代表的新生力量在产品质量上很下功夫,迅速占领了国内许多最重要的客户。
由于频繁出现质量问题,造成公司和电池厂发生多起业务官司,这更加剧了企业客户群的萎缩,企业走进了一个“价格越来越低、质量越来越难以保证”的恶性循环。2013年,TF业绩仅仅在4000多万元,对于一个投资两个多亿的老牌企业,其财务指标可想而知,这也给当初抱着“赚大钱”梦想的7个股东(包括基金)当头一棒,业绩不佳,股东内讧,基金逼宫,管理团队与股东之间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只有走资产重组一条路才能起死回生。TF的失败,宣告在隔膜行业,单纯以价格为竞争武器的模式是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