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化解钴酸锂电池之祸?或许加一种新材料就行
钴酸锂电池本性难改
2008年问世的特斯拉使用了松下提供的NCA系列(镍钴铝体系)18650小电池,单颗电池容量为3100毫安时,这种电池说起来并不陌生,笔记本电脑和都是其家族成员。电池行业内公认18650电池不适合做动力电池,这种钴酸锂电池有着大电流放电能力、安全性能差和循环寿命短等缺点。
特斯拉的数学魔术将7000块钴酸锂电池划分成块、层、片三个层级进行管理,69个18650电池并联成一块,9个电池块串联成一个层,而11层再串联成整个电池片。如果想要更大的动力输出,电池单元数量很有可能上万,一旦出现紧急刹车等大功率放电,或者低温、撞击、穿刺情况,这几万块电池就像一个定时炸弹。
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这款纯电动跑车问世的时候,性能更加稳定的磷酸铁锂电池技术还未成熟,特斯拉的选择空间并不多,而且当时特斯拉的跑车定位,决定了它的用户对循环寿命和放电能力不敏感,至于安全性能,特斯拉在近7000个电池单元和每个电池层上都设置了保险装置,一旦检测到这些电池的温度过高或电流过大,则立即断开输出。
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成熟,硅谷作为IT产业的圣地,恰当地为特斯拉罩上了互联网思维的光环,极简主义、用户层次定位、多终端的联接,特斯拉CEO艾伦马斯克不仅是个资源整合和营销高手,还是个出色的实践者,Tesla_Motors的问世直接将电动汽车从低端和玩具印象的泥淖中拯救出来,后续车型Model-S更是凭借动感的车身线条和3.9秒的百公里加速记录,将硅谷推向底特律的继任者角色。
硅谷的确为这个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智能操作体验,特斯拉一改汽油车甚至其他电动车品牌的按钮设计,以触屏代之,让用户在驾车过程中感觉仍然在苹果手机的电容屏上滑动,浓烈的科幻气息为特斯拉电动汽车的高端定位又增加了许多筹码。利用触屏,驾驶者可以完成包括最基本的导航、听音乐、调整温度、调整座椅位置,甚至还可以上网。
但这些智能操作对于一款汽车来说,都还停留在相对浅的层次上,通过特斯拉的触屏操作,驾驶者可以更加便捷地实现天窗和窗户的开关,监控里程数,甚至可以在方向盘上操作中控屏幕,但是在更加紧俏的安全和事故处理市场,特斯拉做的远没有通用的Onstar精彩。
整合了无线通讯和全球卫星定位技术的远程控制系统,不仅可以远程检测故障并报修,还能通过汽车身周的传感设备,实现事故发生后的自动报警。从这个角度来看,Onstar更像业内描述的车联网雏形,有一套完整的终端收集、数据转化、数据汇总处理和反馈系统。
也就是说,智能汽车很多时候只是特斯拉借助硅谷订制的营销马甲,而在营销背后给车主喂下定心丸的还是特斯拉的电池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