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拆分电池业务的背后:是喜是忧?
忍痛“甩包袱” 拆分电池业务
如果说比亚迪拆分动力电池业务是为了寻求发展壮大,那么以下两家车企拆分电池业务则有甩“包袱”的嫌疑了。
2018年12月28日,长城汽车发布公告称,公司于2018年12月27日分别与蜂巢能源及蜂巢能源保定分公司订立转让合同,该公司分别以人民币1.64亿元及4770.07万元向蜂巢能源及蜂巢能源保定分公司出售123项公司专利、非专利技术资产及部分资产。据悉,上述专利及非专利技术主要应用于电池管理系统、电池制造、电池包装、汽车组件生产等领域。至此,长城汽车不再拥有动力电池相关业务。
据电池中国网了解,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于2018年2月12日由长城汽车注册成立,经营业务主要为锂离子动力电池、电池等方面的开发和销售。同年10月,长城汽车却以7.9亿元的价格把蜂巢能源出售给了保定瑞茂。
对此,长城汽车曾坦言,转让蜂巢能源科技的主要目的在于节约资本支出、集中资源发展核心主业、提升盈利能力。
此次长城汽车出售123项公司专利、非专利技术资产及部分资产则意味着,长城汽车已经完全剥离其动力电池公司的相关业务,使其独立化运营。
面对国内外动力电池巨头们在红海市场的激烈厮杀,脱离了长城汽车庇佑的蜂巢能源能否经得起风浪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国内如此,国外也不例外。
去年8月,日产宣布出售其旗下动力电池业务——Automotive Energy Supply Corporation(AESC)给远景能源,预计交易将在今年3月底之前完成。
公开资料显示,AESC总部位于日本神奈川县座间市,2007年由日产汽车、日本电气(NEC)和NEC东金共同出资创立,其中日产持有51%的股权。AESC自2010年开始向日产首款纯Leaf(聆风)供应电池,截至目前已为全球38万辆聆风提供动力。
但AESC主要从事单元、模块及锂电池组的生产。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满足新能源汽车高续航里程的动力电池逐渐成为主流。而锰酸池能量密度低、电解质相容性差以及衰减较快等缺点,使得其逐渐被主流车企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