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行业进入关键发展期?市场前景不容小觑
2018年被称为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快速发展年,展望2019年,中国的车用燃料电池技术要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重要的是要降低成本、提升电堆的工作电流密度和比功率、电池系统的可靠性和耐久性,需要科研院所与企业界联合攻关,大力完善发展燃料电池产业链,加快促进我国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
步入产业导入期
过去十多年间,在国家科技计划和产业技术创新工程的支持下,我国开展了氢能燃料电池汽车的研究、开发、示范、运营工作,初步形成了从燃料电池电堆、电池系统,到整车研发体系和制造的能力,开展了系统的示范运行。
2014年12月15日,日本丰田公司开始销售MIRAI汽车,同时宣布专利可以无偿使用,这对燃料电池汽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从国际上看,燃料电池汽车已经渡过技术开发阶段,进入市场导入阶段。从国内来看,燃料电池关键材料的研究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全国政协副主席万钢在长春科协年会上指出,氢燃料电池在寿命、可靠性、适用性上基本达到了车辆使用要求,中国初步掌握了相关的核心技术,基本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技术平台,未来主要是加强协同创新,加快推进燃料电池产业的全面发展。
具体来看,在技术层面,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功率得到大幅度提升,用70兆帕气瓶已经可以跑500千米以上,基本上满足零下30摄氏度启停工况要求。在电堆方面,国际上燃料电池发动机已经达到了四缸内燃机的体积水平,去年本田宣布已经达到了六缸内燃机的水平,功率密度达到每立升3千瓦以上。目前,国内装车的电堆仅达到每立升2.0千瓦左右,比国外低了1/3左右。
在安全层面,燃料电池安全性比较高,但系统比锂电池复杂,同时燃料电池的动态响应比较慢。应对这一问题,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采用电电混合动力——燃料电池+二次电池(超级电容器)的方案。二次电池具有削峰填谷的作用,这样就减少了燃料电池功率的变化速度和变化的幅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燃料电池响应较慢的缺点,同时提高了燃料电池的寿命。因此,我国最先研发的氢燃料电池技术路线——电电混合技术,也成为目前世界上的主流。
未来,我国将大力推进燃料电池在特殊领域的应用,增强相关领域的实力;同时,在民用领域将集中解决寿命与成本兼顾问题,从材料、部件、系统等三个层次进行技术改进与创新,尽快推进燃料电池商业化步伐,提供高能效、环境友好的燃料电池发电技术,为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做出贡献。
规模渐成短板犹存
在具体应用方面,由于燃料电池发电原理是电化学,车用效率比较高,可以达到60%左右,因此与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相比,更适合于大功率、长程的运输,应用在公交车和重载车方面有明显的优势。这也是燃料电池车代替柴油车的一个重点领域,早在2015年,由于燃料电池乘用车受加氢站的限制,日本丰田和日野合作开发燃料电池大巴,准备作为奥运会的通勤车。最近日本丰田公司又开始和美国肯沃斯合作开发重载汽车,准备在美国加州投运10辆氢燃料电池卡车,加州空气委员会为此提供了4500万美元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