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行业标准制定发言权?这事不能听电池厂商的
锂电国标缺失系列报道:测评体系先行
缺乏标准是动力电池存在安全隐患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位生产电池管理系统(BMS)企业高管说:“为适应上游不同材料路线的动力电池,BMS 生产往往要采取多种不同解决方案。”
这种矛盾短期内来看似乎是无解,其实不然,关键在于范围的确定,动力电池测试评价体系就是一个可以率先确定的区域。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技术难点是,在行业内确立动力电池测试评价体系的建立。这里面包括动力电池分选和一致性控制方法、动力电池安全机理分析方法、动力电池模块热、电结构仿真设计等。”国家863电动车重大专项动力电池测试中心主任王子冬在第四届高工锂电产业峰会上表示,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启动的背景下,形成统一的动力电池测试评价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电池材料、制造设备到成品电芯、单体电池 和成套的电池组,对诸多细节的控制成为一项复杂的过程。而问题就在于在从材料到成组电池的这一 系列过程中,涉及到不同的企业协作,纵使是比亚迪这样的垂直产业链整合比较成熟的企业也难以做 到一一涉足。
“如果我们想大规模发展电动车,材料的稳定性就显得非常重要。其次就是生产设备,用什么样的方法去稳定生产同样非常重要。”王子冬认为,截至目前,国内高质量控制电池自动化生产设备还是主要依赖进口,虽然国家也开始重视并启动专项来解决这个问题,但从短期来看,要达到日韩的自动化水平还相差较远。
深圳市吉阳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阳如坤对此也有同感。阳如坤认为,就现有的一些建议性行业标准来看,基本忽视了制造环节,仅仅只是简单参数、指标的堆砌,这样的标准很难落到实处,抓住核心问题。
不同企业生产的规格和所用的材料技术都会不一样,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对不同规格和材料最后所形成的产品却不能没有统一的标准和限定。
然而,长期以来,国内的锂电池出厂检测都是以单体电池的形式来进行,对于电池组的测试一直都没有一个行业认可的标准。
一方面行业标准欠缺,另一方面对于动力电池组的检测耗资巨大、时间过长,这些对于动力电池企业来说都是不可承受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