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还能继续赢得未来的锂电池战争吗?
从供应角度来看,日亚化学、韩国L&F、比利时UMICORE这三家公司是全球锂电池正极材料主要供应商,2012年上述3家企业市场份额合计为36%。
国内三元材料生产从2005年左右起步,截至目前也已出现了10家左右规模企业,其中不乏上市公司。
不少企业长期与日韩电池企业保持上下游合作关系,也有企业获得美国3M公司授权代工,总体而言,这些企业在三元材料技术制造和应用领域方面仍面临较大的局限,几乎没有产品面向动力电池领域,难与日韩企业正面对抗。
最近一则新闻显示,中国企业终于也开始涉足动力电池领域。再生资源龙头企业格林美近日公告称,该公司控股子公司江苏凯力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以现金5298.2万元收购清美化学株式会社、长濑产业株式会社、上海信铭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合计持有的清美通达锂能59%的股权。
而清美通达锂能研发的重点方向就包括三元正极材料。而公司高管不久前曾透露,镍钴锰三元电池材料项目已在进行中,并且看好三元材料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应用。
电动汽车锂电池技术研发现状分析 日本能否笑到最后?
车载二次电池相关技术已成为热门。其背景是,世界各国纷纷都在强化二氧化碳排放规定。例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ZEV(零排放车辆)法案、欧洲的二氧化碳法案、中国的环境法规今后都将更为严格。
作为应对排放规定的有效措施,大型汽车厂商对混合动力车(HEV)和纯电动汽车(EV)等电动车辆寄予厚望,各公司都在拼命推进开发。以前表现不积极的大型汽车厂商今后也无法回避这个问题。不仅如此,如果不及时应对这一系列的环境法案,甚至可能会关系到企业的存亡。
例如,美国ZEV法案此前的对象汽车厂商为美国的通用汽车(GM)、福特汽车、克莱斯勒(现为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以及日本的丰田、本田、日产汽车6家公司。但从2018年开始,大众、宝马、戴姆勒、马自达、现代集团也将成为适用对象。这些后来追加的对象企业今后自然也会加快电动车辆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