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热线: 400-678-3556

宝鄂文库

是哪些方面阻碍了电池的技术进步呢?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4-11 00:05    点击量:

 从业绩看,比亚迪对传统充电电池业务采取是“维持”的态度:生产设备、技术没有进行更多的投入,产量上不去、价格逐步走低。有意思的是比亚迪电池分部的资产规模却从2008年的72亿迅速膨胀到2013年的144亿,5年翻了一倍。显然增加的70多亿资产主要用于动力电池生产。

  坊间流传多年的说法是比亚迪为了节约投资,在电池生产中采用“人肉生产线”,产品“一致性”不达标。手机电池体积小、容量低,质量要求相对低,所以被比亚迪以低价占领大片市场。比亚迪一直想成为笔记本电脑的电池供应商,但在财报里终究没把笔记本电池列为主要产品。

  当初比亚迪造新能源车被看好,相当程度上是由于“电池大王”这个身份。但“大王”的名头是靠低成本、低价格夺来的,如果手机电池的竞争力越来越差,笔记本电池至今天未能获得主流厂商批量定购,动力电池的质量、技术水平高于侪辈的依据在哪里?

  如果较真,比亚迪恐怕已称不上“电池大王”。即便仍是,也难以为“电动汽车大王”提供有力支持。

  手机部件业务撑起半壁江山

  因为提供电池的缘故,比亚迪与众多手机生产厂商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进而开始为这些厂商提供相关零部件的“垂直整合一站式服务”,例如设计并生产外壳、键盘、液晶显示模组、摄像头、充电器等,并提供组装服务(说白了就是代工,诺基亚曾经是最大的客户)。

  从各方面来讲,比亚迪的手机零部件生产及组装都是一个庞大的业务。2008年营收接近120亿元,2013年达到195亿元;2010年,代工业务收入达到91亿元,2013年滑落到72亿元。 这部分业务属于典型的“中国制造”,不够高大上,但却为比亚迪提供了巨大的现金流及不菲的盈余。2013年,手机零部件经营利润超过11亿元,占经营利润总额的54%。

 传统汽车业务未老先衰

  2003年收购陕西秦川汽车,将比亚迪带入汽车制造与销售领域,是王传福的神来之笔,尽管当初这个多元化举措遭到投资界一致反对。

  通过山寨丰田两款车推出的F3、F6先后取得成功,比亚迪一跃成为中国汽车行业的黑马。 2007年,志得意满的王传福放话:2015年做中国汽车行业老大,2025年成为世界第一。但比亚迪在2010年达到52万辆峰值之后,2011年滑落到42万辆,2012年回升到45.6万辆,2013年重回50万辆。不要说与一汽的160万辆、上汽的152万相比,与长城的75.4万也有很大距离,与“中国第一”渐行渐远。

  虽然汽车板块的销量回升到50万辆以上,但利润业绩已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2013年汽车业务营业利润不到2009年的四分之一。

  与电池业务的情况相似,比亚迪一方面强调自己的技术如何先进,但销量与业绩却双双下滑,呈现未老先衰迹象。比亚迪的宣传口径却是“借鉴”大众汽车技术,通过“逆向研发”(山寨)出“全球领先的涡轮增压直喷发动机+双离合器技术"。2013年全球销量970万辆的德国大众以涡轮增压直喷发动机及双离合器技术见长,去年研发支出130亿美元,比亚迪仅用13亿元人民币就"研发"出全球领先的产品。谁在吹牛?

产品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