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锂电池该朝什么方向发展?这里有四个方面可以了解一下!
我国对固态锂电池的基础研究起步较早,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天津18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赣锋锂业、比亚迪、万向123、宁德时代等行业领军企业,已在固态电池储备研发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但产业化制备技术成熟度较低、形成规模产能的企业有限、相关行业/团体标准缺失、成本较高等问题突出,导致固态锂电池无法快速渗透进电子产品、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等应用领域。总体上看,我国固态锂电池产业仍处于推广发展期,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持续推动固态锂电池产业发展。
固态锂电池是一种使用固体电极材料和固体电解质材料,不含有任何液体的锂电池。相比于传统的锂离子电池,固态锂电池具有高安全性能、高能量密度、循环寿命长、工作温度范围宽、生产效率高等显著优势,是电动汽车和规模化储能理想的化学电源。为此,美、德、法等工业强国高度重视固态锂电池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日本更是将固态电池研发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联合丰田、本田、日产、松下、三井化学、三菱化学等国内顶级产业链力量,聚力推动锂电池产业发展。
首先,当前锂离子电池从单体层面完全杜绝热失控是不太现实的,我们可以从电池系统的热机电设计与控制设计来防止诱发和蔓延,即便单体出现热失控也不会发生事故。
其次,从改善电池本身安全性出发,要发展新型的固态电解质电池。最近我们与日本专家讨论,日本为应对中国和韩国电池产业的崛起,举全国之力研发下一代固态电池,每年政府经费达到50-100亿日元。
美国和欧洲原有的电池产业是比较薄弱的,他们也在全力开发新一代固态电池,以实现超越。中国电池产业虽然暂时取得优势,但国际竞争压力巨大,需要全力追赶固态电池前沿技术。
当前国内也有一些固态电池,但还不是全固态电池,全固态电池大规模商业化估计在2025-2030年(后以后)才会真正实现,需要我们持续的努力。
根据国内外的形势,“十三五”新能源汽车总体专家组提出了路线图的展望。总体看,电池正极发展方向是减钴到无钴,负极将是加硅,硅的含量将逐步提升,甚至是全硅。电解质要减少有机溶剂,逐步提高锂盐的浓度,但是未来可能要开发全固态电解质,但是全固态电解质目前还有很多技术瓶颈需要克服,需要逐步开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执行副理事长欧阳明高在日前召开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19)上表示,锂离子电池具有成为动力电池主流技术的潜质和前景,但瓶颈是高比能量动力电池的安全性,必须采取手段来预防安全性问题。一是做好电池系统的热机电设计与控制设计,二是发展新型的固态电解质电池。
以下为欧阳明高有关动力电池的具体发言内容:
自2008年锂离子动力电池应用于电动汽车已经10年,实际装车产品的能量密度提高了2.5倍,实现了蓄电池领域百年来革命性的突破。2020年我们的目标是300瓦时/公斤,这是全球的共同目标,而中国也已经完全做好了准备。
从车用角度看,最重要的是体积能量密度而不是重量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在这个方面是最具优势的,现在的锂硫电池、锂空气电池,虽然理论重量能量密度比较高的,但体积能量密度目前还很难超越锂离子电池。
在这个方面,我们认为锂电池具有成为动力电池主流技术的潜质和前景,但瓶颈是高比能量动力电池的安全性。2018年出现了一些安全事故,这些事故车辆使用的电池基本上是在2016年左右生产的,大概是NCM523体系。随着高镍的应用,电池的热稳定性将会变差,未来安全性风险会更大,所以必须采取手段来预防安全性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