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热线: 400-678-3556

宝鄂文库

薄膜固态电池对比现在常用的手机锂离子电池有哪些优良特性?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4-24 23:55    点击量:

综上所述,尽管薄膜型全固态锂电池具有高的安全性、超长的循环寿命、较宽的使用温度范围、较低的自放电率等优点,但是其应用范围以及进一步的产业化发展仍受制于单体电池容量低、制备成本高以及制备工艺效率低等缺点。例如,天津瑞晟晖能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以玻璃片为基底,2μm厚正极薄膜的LiCoO2//LiPON//Li薄膜型全固态锂电池,单位面积比容量只能达到0.11mA·h/cm2,远远低于商业化锂离子电池的单层面积比容量(1~3mA·h/cm2)。由于正极材料直接决定着薄膜锂电池的容量,因此高性能正极厚膜的制备是薄膜锂电池单体电池容量提升的关键。表4中展示了基于不同厚度LiCoO2正极膜(1μm、3μm、10μm、20μm和30μm)的薄膜锂电池截面扫描电镜图像以及对应的阻抗谱图,可以看出,随着钴酸锂膜厚度的增加,电池的阻抗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增大,说明电池的阻抗主要来自于电解质阻抗和电极/电解质界面阻抗。当LiCoO2膜电极的厚度从1μm增加到30μm时,薄膜电池的容量从0.056mA·h/cm2增加到1.2mA·h/cm2,证明了正极厚膜在薄膜型全固态锂电池上应用的可行性。然而,正极膜厚度的增加会增加膜表面的粗糙度,需要更厚的电解质膜层来防止短路,造成薄膜电池内阻的增大和电池效率的降低。到目前为止,关于膜厚度对薄膜电池整体性能影响的研究较少,亟需进一步深入系统的研究来推动大容量单体薄膜型全固态锂电池的发展。另一方面,堆垛结构也是解决单体电池容量低、效率差的有效方式。BABA等基于LiMn2O4//Li3PO4//V2O5的薄膜电池结构,成功制备出多层叠加的堆垛型薄膜电池,实现容量的成倍提升。需要指出的是,堆垛结构对薄膜电池的制备工艺要求很高:大多数正极材料如钴酸锂等只有在高温退火后才能获得良好的电化学性能,但是高温处理对电解质膜或负极薄膜(尤其熔点低的负极)的结构和性能会造成影响,容易造成电池失效。因此,选取无锂正极例如V2O5、MoO3等对退火温度要求较低且理论比容量高的正极材料是解决堆垛结构中正极工艺问题的一个重要思路。虽然通过增加正极膜厚度是提升单体薄膜电池面积比容量的有效方法,但制备正极厚膜工艺的经济性和效率是决定此类大容量单体薄膜电池能否应用的关键。目前,正极薄膜的制备工艺主要以磁控溅射为主,得到的薄膜致密性高,晶面结构可控。但这种方法制备薄膜效率较低(据爱发科提供数据,目前钴酸锂沉积速率尚未能超过10μm/h)、成本较高,不适用于厚膜的生长以及批量化制备。因此,探索高效、低成本的正极厚膜制备技术是薄膜型全固态锂电池未来进一步发展和产业化应用的关键。


针对这一问题,作者根据文献调研,提出了3种未来可能实现正极厚膜和大容量单体薄膜型全固态锂电池的技术方案。①正极/电解质复合膜电极:采用传统电极制备方法将正极材料和电解质材料均匀混合后涂布于集流体形成复合膜正极。该制备工艺简单、电极厚度可控,但正极材料利用率相比薄膜电极会降低,需精确调控各组分配比和工艺参数。这种方法可以将薄膜型全固态锂电池工艺与体型固态电池工艺相结合,利用薄膜电解质层取代体型电解质层,减小电解质层的厚度。②激光熔融打印技术:采用高能激光直接使正极材料在基底上熔融成膜。利用该种方法,正极膜生长速率可达到10~50μm/min。但是所制得的正极膜表面粗糙度大,需经表面抛光处理之后才能用于薄膜型固态锂电池。③熔盐电沉积法:锂盐和金属盐的混合熔盐状态下,通过电沉积在基底上直接沉积成膜。该工艺生长速率约为2.5μm/min,是适用于正极膜生长的新方法。但此种方法所得正极膜表面粗糙度亦较大,需经抛光处理之后使用。

 

薄膜型全固态锂电池经过多年的发展,表现出优越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电化学性能,已经成为新一代微电子器件不可替代的微型电源。单位面积能量密度低以及制造成本高是目前限制薄膜锂电池应用范围的主要因素。下一代薄膜型全固态锂电池的发展,依赖于新型关键材料的研究和薄膜制备技术的突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相信薄膜型全固态锂电池的单体电池容量和能量密度将不断提高,制造成本不断降低,在未来二次电池市场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