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电池的发展现状如何?怎样促进燃料电池的发展?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6-10 21:49
点击量:次
5月27日,工信部针对近日网络上热议的水氢车进行了回应,称截至目前,仍未收到青年汽车公司该车型的产品准入申请,该车型未获得产品公告,目前这款车型不能生产销售和上路行驶。此外,针对社会各界关注的“骗补”疑问,工信部也回应,该产品没有列入《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不能申请新能源汽车补贴。
全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回应,南阳“水氢发动机下线”这起事件中,应该是将不成熟的技术拿出来,并存在夸大的因素;报道中未披露制氢的路径,这是业内目前商业化的难点,还有待技术来解决成本等问题。
面对质疑,庞青年也站出来进行了回应,尤其是关于“水解制氢”技术,他表示,“这项系统在技术上还不够成熟,还在试生产阶段。企业之前先后生产出两辆‘水解制氢+氢燃料电池’厢式货车,但因试验不成功,主动报废掉。现在生产出来的是第三辆样车,但仍有改进的空间。”
近两年来,氢燃料电池汽车热度不断攀升,将氢燃料电池汽车视作发展新引擎的城市,不只是南阳。然而,真实的燃料电池技术和产业化最新动向如何?小编将近期参加燃料电池会议获得的最新信息整理如下。
燃料电池开启产业化进程
“时至今日,我国燃料电池终于等到了产业发展的阶段。”在近期举办的燃料电池会议上,世界汽车组织第一副主席、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原常务副会长董扬如是说道。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第一季度,我国燃料电池累计销售273辆,比上年同期增长135.5倍。我国目前为止是燃料电池商用车运营最多的国家,大概近千辆车。2020年国内燃料电池汽车规模预测数量可能将达到万辆级。董扬解释道,中国发展燃料电池汽车有自己的优势和明确的应用场景,现在看来,纯电动主要适用于乘用车,适用于城市内交通、短途运输,而商务车、长途运输、城市间公路交通则是燃料电池汽车应用的主要场景。
技术取得重大进步
董扬指出,燃料电池技术上取得重大进步,燃料电池堆或者是系统的能量密度达到每升3000瓦以上,个别可达更高水平;在氢携带方面,目前用70兆帕压缩氢完全可以达到使用要求;同时,腐蚀、高低温耐受问题也都找到了解决方案。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燃料电池分会秘书长张亮表示,2018年,燃料电池关键部件在技术上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提高;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持股的新源动力开发了新型的电堆模块,耐久性突破了5000小时;在双极板方面,上海氢能发布了其最新研发的0.85毫米板厚,密度超过4千瓦/升;武汉理工大学生产的膜电极在0.8伏的情况下已经超过了每平方厘米400毫安,达到高功率密度。总而言之,诸多技术使得成本明显下降,技术路线基本确定,燃料电池步入了产业化的阶段。
对此,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张克林表示,氢能燃料电池产业的核心驱动力是技术装备的进步和发展,所有的资金、资本、市场和政策都离不开技术装备的支撑,产业的未来取决于技术和装备进一步的发展,要充分重视。
产业化需政产学研紧密结合
毛宗强教授的“氢能伦理”
在氢燃料电池发展的过程中,不乏伴随着反对的声音,为此,国际氢能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毛宗强向大众普及了“氢能伦理”。
他认为,氢能是普世性的,不仅适合于日本这类国土狭小、经济发达的国家,也适合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
氢的能量密度是汽油的3倍,锂电池的130倍,氢能是解决我国能源安全和环境安全的重要途径,是我国能源突围的方向,是大国自立的基石。
关于加氢站数量的问题,毛宗强指出,加氢站的数量与燃料电池的数量呈指数关系,将来氢燃料电池汽车达到千万量级时,加氢站系统将比加油站系统更便宜。
他还指出,氢能和氢燃料电池的发展是分阶段的,需要一个过程,在中国是先东后西,先南后北,先经济发达地区,再欠发达地区。
关于燃料电池和同样备受关注的锂离子电池,毛宗强认为二者是兄弟关系,可以互相借鉴。
全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回应,南阳“水氢发动机下线”这起事件中,应该是将不成熟的技术拿出来,并存在夸大的因素;报道中未披露制氢的路径,这是业内目前商业化的难点,还有待技术来解决成本等问题。
面对质疑,庞青年也站出来进行了回应,尤其是关于“水解制氢”技术,他表示,“这项系统在技术上还不够成熟,还在试生产阶段。企业之前先后生产出两辆‘水解制氢+氢燃料电池’厢式货车,但因试验不成功,主动报废掉。现在生产出来的是第三辆样车,但仍有改进的空间。”
近两年来,氢燃料电池汽车热度不断攀升,将氢燃料电池汽车视作发展新引擎的城市,不只是南阳。然而,真实的燃料电池技术和产业化最新动向如何?小编将近期参加燃料电池会议获得的最新信息整理如下。
燃料电池开启产业化进程
“时至今日,我国燃料电池终于等到了产业发展的阶段。”在近期举办的燃料电池会议上,世界汽车组织第一副主席、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原常务副会长董扬如是说道。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第一季度,我国燃料电池累计销售273辆,比上年同期增长135.5倍。我国目前为止是燃料电池商用车运营最多的国家,大概近千辆车。2020年国内燃料电池汽车规模预测数量可能将达到万辆级。董扬解释道,中国发展燃料电池汽车有自己的优势和明确的应用场景,现在看来,纯电动主要适用于乘用车,适用于城市内交通、短途运输,而商务车、长途运输、城市间公路交通则是燃料电池汽车应用的主要场景。
技术取得重大进步
董扬指出,燃料电池技术上取得重大进步,燃料电池堆或者是系统的能量密度达到每升3000瓦以上,个别可达更高水平;在氢携带方面,目前用70兆帕压缩氢完全可以达到使用要求;同时,腐蚀、高低温耐受问题也都找到了解决方案。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燃料电池分会秘书长张亮表示,2018年,燃料电池关键部件在技术上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提高;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持股的新源动力开发了新型的电堆模块,耐久性突破了5000小时;在双极板方面,上海氢能发布了其最新研发的0.85毫米板厚,密度超过4千瓦/升;武汉理工大学生产的膜电极在0.8伏的情况下已经超过了每平方厘米400毫安,达到高功率密度。总而言之,诸多技术使得成本明显下降,技术路线基本确定,燃料电池步入了产业化的阶段。
对此,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张克林表示,氢能燃料电池产业的核心驱动力是技术装备的进步和发展,所有的资金、资本、市场和政策都离不开技术装备的支撑,产业的未来取决于技术和装备进一步的发展,要充分重视。
产业化需政产学研紧密结合
毛宗强教授的“氢能伦理”
在氢燃料电池发展的过程中,不乏伴随着反对的声音,为此,国际氢能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毛宗强向大众普及了“氢能伦理”。
他认为,氢能是普世性的,不仅适合于日本这类国土狭小、经济发达的国家,也适合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
氢的能量密度是汽油的3倍,锂电池的130倍,氢能是解决我国能源安全和环境安全的重要途径,是我国能源突围的方向,是大国自立的基石。
关于加氢站数量的问题,毛宗强指出,加氢站的数量与燃料电池的数量呈指数关系,将来氢燃料电池汽车达到千万量级时,加氢站系统将比加油站系统更便宜。
他还指出,氢能和氢燃料电池的发展是分阶段的,需要一个过程,在中国是先东后西,先南后北,先经济发达地区,再欠发达地区。
关于燃料电池和同样备受关注的锂离子电池,毛宗强认为二者是兄弟关系,可以互相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