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热线: 400-678-3556

宝鄂百科

9部门联合出手, 我国系统防治废铅蓄电池污染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3-14 13:16    点击量:
记者日前从生态环境部获悉,9部门联合印发《废铅蓄电池污染防治行动方案》,整治废铅蓄电池非法收集处理环境污染,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提高废铅蓄电池规范收集处理率。
 
方案要求,到2020年,铅蓄电池生产企业通过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实现废铅蓄电池规范收集率达到40%;到2025年,废铅蓄电池规范收集率达到70%;规范收集的废铅蓄电池全部安全利用处置。
 
方案提出,推动铅蓄电池生产行业绿色发展。2019年6月底前,建立铅蓄电池生产、原生铅和再生铅等重点企业清单,向社会公开并动态更新,并大力推动清洁生产。推进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充分发挥铅蓄电池生产和再生铅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鼓励回收企业依托生产商的营销网络建立逆向回收体系,铅蓄电池生产企业、进口商通过自建回收体系或与社会回收体系合作等方式,建立规范的回收利用体系。
 
在完善废铅蓄电池收集体系方面,方案提出完善配套法律制度的同时,开展废铅蓄电池集中收集和跨区域转运制度试点,并加强汽车维修行业废铅蓄电池产生源管理。
 
此外,方案要求严厉打击和严肃查处涉废铅蓄电池企业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对再生铅企业的税收监管,并对涉废铅蓄电池有关违法企业、人员实施联合惩戒。
 在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双重因素影响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和保有量都已超全球总量的一半。据行业专家从企业质保期限、电池循环寿命、车辆使用工况等方面综合测算,2018年后,我国新能源动力蓄电池将进入规模化退役期,预计2020年累计退役量将超过20万吨。
 
  看着满街跑的新能源汽车,很少人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某一天,这些车的动力蓄电池充不了电了,大量退役的蓄电池将如何完美告别?作为环保部门,面对形势发展必须未雨绸缪,方不至于到时候手忙脚乱。
 
  所幸的是,退役的动力蓄电池并非一无是处的垃圾,如果是锂电池,从中可以回收钴、镍、锰、锂、铁和铝等金属,从而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因为有利可图,各路资本纷纷看好动力蓄电池回收市场。
 
  有社会资本进入是一件好事,既为政府分担环保责任,亦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解决后顾之忧。但是,由于资本有逐利的天性,完全放手社会资本去解决退役动力蓄电池问题,也容易出现市场失灵。风险在两方面,一是“挑肥拣瘦”,对那些利润微薄的蓄电池兴趣不高,如磷酸铁锂电池;二是“瞒天过海”,将污染治理成本转嫁给社会,如污水不达标排放。
 
  给退役动力蓄电池一个好归宿,既要向社会借力,引进社会资本,也要建章立制,设立国家强制性标准,给业界明确指引,并监督实施,使回收企业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工信部等七部委出台的《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于去年8月开始实施,算是立了一个规矩。不过,面对行业新发展、新形势,不但需要出台更多更细致的法规,还要经常给法规安装“升级包”,使之尽量与行业发展保持并肩的距离。    
 
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日前发文称,中国铁塔公司于2018年停止采购铅酸电池,并大力推广锂电池梯次利用,已在全国31个省区市约12万个基站使用梯次电池约1.5GWh,替代铅酸电池约4.5万吨。
 
铁塔公司所使用的梯次电池正是新能源汽车退役的动力蓄电池。据介绍,正常情况下,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容量衰减至80%以下时,将不能完全满足汽车动力需求,但仍然可以梯次利用于其他领域。
 
事实上,退役的动力蓄电池,若未经科学处理,未能进入梯次利用队列,将威胁公共安全,并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同时,也是对金属资源的浪费。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的相关专家介绍,废旧动力蓄电池处置不当不仅存在触电、燃爆和腐蚀等安全隐患,还会造成严重的重金属和电解液污染。
 
专家预计,2020年我国退役动力蓄电池累计约为20万吨,至2025年将达78万吨。可以说,动力蓄电池工作仍面临较大压力。
 
但是,我国动力蓄电池回收的一大优势就是退役电池分布地区较为集中。此前,为了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科技部、财政部等多个部委联合发起了“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每年发展10座城市,每座城市推出1000辆新能源汽车开展示范运行,并最终选出了3批共25座试点城市。因此,如今的退役动力蓄电池也主要集中在深圳、合肥、北京等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较大的城市。
 
回收体系加快完善
 
201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科技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能源局发布了《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构建回收利用管理机制,推动建立回收利用体系。
 
为了明确溯源信息采集要求,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综合管理平台也上线运营。目前,已有393家汽车生产企业、44家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37家梯次利用企业和42家再生利用企业加入平台。
 
工业和信息化部还确定在京津冀、上海等17个地区,以及中国铁塔公司开展试点,积极培育标杆企业,探索技术经济性强、资源环境友好的多元化回收利用模式。北汽新能源、广汽三菱等45家企业共设立了3204个回收服务网点,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及中部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较高的地区。
 
同时,汽车制造、电池生产及综合利用等企业在备电、储能等领域积极开展梯次利用试验。总体来看,梯次利用市场潜力还是很大的,已成为行业发展热点,部分企业正在梯次利用领域探索“以租代售”等新商业模式。
 
其中,国家电网分别在北京大兴和张北建设了梯次利用锰酸锂电池储能系统示范,并组建了退役电池分选评估技术平台,研制了高效可靠的电池管理系统。
 
北京匠芯研发了梯次利用光储能系统,并正在建设基于大数据的动力蓄电池包评估系统。北京普莱德与北汽等合作实施了储能电站项目、集装箱式储能项目等,累计梯次利用量约75MWh。
 
深圳比亚迪、国轩高科等企业利用退役动力蓄电池,生产用于备电领域的梯次利用电池产品。无锡格林美与顺丰公司探索将梯次利用电池用于城市物流车辆,中天鸿锂等通过“以租代售”模式推动梯次利用电池在环卫、观光等车辆应用。

产品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