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热线: 400-678-3556

宝鄂百科

手机电没充满就拔下来使用后继续充,对电池损害大么?总算知道了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3-15 11:24    点击量:
手机频繁充电,未充满就拔下来使用之后继续充,对电池损害大么?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质量也在慢慢提高,基本上手机普及到人手一部的地步,人们对手机的依赖性也在不断加强,经常使用手机,而运行这些手机软件就需要许多电量的支撑,手机的耗电就越来越快,充电的频率也就越来越多。相信有许多人也有这样的疑问,手机没充满拔起来之后用一段时间然后再继续充的话,会不会对电池造成很大的损害?
 
 
手机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手机电池的历史,一开始手机上用的是镍镉(niè gé )电池,镍镉电池的充放电数可以重复500次以上,在当时是一种经济耐用的电池,不过由于镍镉电池里面的镉含有毒性,而且容易对环境造成危害。逐渐被镍氢充电电池代替。
 
 
手机
而现在我们手机上使用的大部分则是锂离子电池,有输出电压高,自放电小等优点。而相比之前的电池它有一个重要的优点是没有记忆效应,里面没有有毒物质!
 
 
手机
所谓的记忆效应,简单来说就是以前的电池每次在充电之前,如果没有将电池的电量用完,就会导致电池的损坏,性能下降。所以对使用之前的两款电池手机来说,充电过于频繁,没充满就拔下来使用后继续充对电池的损害是很大的!
 
 
手机
不过,现在我们使用的手机、电脑里的电池都基本上是没有记忆效应的锂电池。所以频繁的充电并不会对锂电池造成多大的损害。
 
 
手机
锂电池的寿命是以一个充电周期来计算的,假设一块容量为一百的锂电池来说,你给它充50的电量然后开始使用到完,然后再充50的电量才代表一个充电周期。所以说,现在的锂电池是没有过去的电池那么傲娇。即使手机频繁充电,没充满就拔下来使用后再进行充电,对电池是不会造成损害的。
 
 
手机
而如今对手机电池危害更大的是充电器的选择,大家都知道不一样的手机品牌提供的充电器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一个电池适合的功率是不尽相同的。使用不一样的充电器,甚至是很多人喜欢使用的各种快充,对手机电池的危害是很高的。
 
 
手机
还有一种情况对电池的危害也是很高的,就是把电池用到完手机都自动关机了,才想起来要给手机充电。不过我像对大多数人来说,电量低于百分百都很没有安全感,相信把手机电池电量用光的情况也是比较少见的。
伏打电堆, 1800年3月20日意大利教授伏打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发电器,也就是电池组,伏打电堆开创了电学发展的新时代。伏打电堆是由多层银和锌叠合而成,其间隔有浸渍水的物质,亦称伏打电池。这是最早的化学电源,为电 学研究提供了稳定的容量较大的电源,成为电磁学发展的基础。电压单位伏特即是以其名命名的。
 
 
伏打电堆
丹尼尔电池,即铜锌电池。1836年丹尼尔发明了第一个实际应用的电池,即著名的丹尼尔电池,丹尼尔电池将Zn(锌)置于ZnSO4(硫酸锌)溶液中,将Cu(铜)置于Cuso4(硫酸铜)溶液中,并用盐桥或离子膜等方法将两电解质溶液连接的一种原电池。这个电池在铁路上早期用于信号灯。
 
 
丹尼尔电池
气体电极电池,1839年,英国物理学家William Robert Grove制造了第一个“气体电极电池”。该装置的原理是现代燃料电池技术的基础。
 
 
气体电极电池
 
本生电池,1842年,德国物理学家Robert Bunsen制作了本生电池,该电池用碳棒和锌做阳极和阴极。
 
 
 
本生电池
铅酸电池,1859年,法国物理学家Gaston Planté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只铅酸电池。它是由两片纯铅由亚麻织物分离,浸渍在含有硫酸溶液的玻璃容器中。次年,他又制做了拥有九个单元的铅蓄电池。
 
 
 
 
Planté铅酸电池
 
锌锰电池,1866年,法国人勒克郎榭(George Leclanche)就发明了酸性锌锰电池的原型,因而这种电池也叫Leclanche电池。它的外壳是作为负极的锌筒,电池中心是作为正极导电材料的石墨棒,正极区为围绕石墨棒的粉状二氧化锰和炭粉,负极区为糊状的ZnCl2和NH4Cl混合物。这个电池在电池的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的转折,这种类型的电池延续使用至今。
 
 
Leclanche锌锰电池
干电池,1888年,盖斯南将淀粉加入锌锰电池的电解质氯化铵中,制成浆糊状。从此锌锰电池就成为“干电池”,而且导致了20世纪初手电筒的发明,使“干电池”的应用深入到了广大民众的生活之中。
 
 
干电池
 
镍镉电池,1899年,Waldmar Jungner在开口型镍镉电池中,首先使用了镍极板。后来Jungner的镍镉电池经过几次重要改进,性能明显改善。1947年,美国发明家纽曼(Georg Neumann)发明了一种重复利用电池内部镍镉金属的制造工艺,使得同样镍镉用量,电池的寿命能够增加很多,这才使得镍镉电池走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