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三包”要修订了!纳入电动汽车电池及电机,日期按这天算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3-19 08:40
点击量:次
“汽车三包”要进行修订了,“三包”期限将按照车辆实际交付日期起计算,电动汽车电池及电机都将纳入“三包”。今天,《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在司法部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和市场监管总局网站同时发布,公开向全社会征求意见。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在4月13日前,通过网络、电子邮件、信件等方式将意见建议反馈给市场监管总局。
《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简称《汽车三包规定》)自2013年10月实施以来,对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推动产品和售后服务质量提升、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等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家用汽车饱有量的增加,“汽车三包”工作也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该规章亟待修订。
市场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汽车三包”修订稿对家用电动汽车的“三包”责任进行补充完善:将动力蓄电池、行驶驱动电机作为与发动机、变速器并列的家用汽车主要系统,纳入免费更换总成的规定范围;将动力蓄电池、行驶驱动电机与其主要零件反复发生的质量问题纳入退换车条款;要求生产者将动力蓄电池放电容量衰减限值和对应的测试方法明示在“三包”凭证上;在退换车条款中补充了家用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起火的故障。油电混合动力汽车中的动力蓄电池、行驶驱动电机适用于本规章。氢能源等其他新能源汽车目前尚未批量上市,本次修订暂不涉及相关内容。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家用电动汽车其他与传统能源汽车相同的部件、系统,一直属于《汽车三包规定》的调整范围,消费者已经享有三包权益。
同时,“汽车三包”修订稿还进一步加大了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针对当前消费者退换车支付使用补偿费用偏高的问题,通过对比研究国外类似法规和测算,将使用补偿系数n从现行《汽车三包规定》中的0.5%至0.8%调整到上限不超过0.7%、下限不封底;考虑到目前“三包”起算日期按开具购车发票之日起计算,而实际销售活动中存在向消费者交付产品晚于开具发票日期的情况,为此增加按照实际交付日期起计算“三包”期限的规定;增加了推动建立家用汽车产品“三包”责任争议第三方处理机制的规定,进一步解决消费者投诉难、鉴定难、处理难等问题。
另外,“汽车三包”修订稿调整了本规章的监督管理主体,并明确各层级监管职责。根据机构改革情况,将《汽车三包规定》中的原国家质检总局和地方质监部门统一调整为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和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进一步明确地方市场监管部门的监管职权,规定省级市场监管部门负责本规章在本行政区域内实施的监督管理,市县两级市场监管部门负责依法受理消费者投诉,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实施行政处罚,并将处罚结果记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开。
市场监管总局质量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欢迎广大汽车消费者、生产者、经营者以及社会各有关方面对“汽车三包”修订稿提出意见建议,高质量、高效率地加快该规章的修订进程。
具有能量密度高、容量大、环保、廉价等特点的锂硫电池被称为是继锂离子电池之后下一代动力电池体系的发展方向,然而其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多硫化物导致电池性能衰退一直是影响锂硫电池应用的瓶颈问题。近日,西安交大化工学院李明涛课题组设计开发了一种具有二维结构的石墨烯保护层的正极材料,获得了长循环寿命的锂硫电池。
锂硫电池是以硫元素作为电池正极,金属锂作为负极的一种锂电池,作为一种高比能电池,具有价格低廉、储备丰富、绿色环保等特点,被誉为锂离子电池之后下一代动力电池体系的发展方向,其理论比能量高达 2600Wh/kg,远高于目前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也是破解新能源汽车“里程焦虑”备选项之一。然而锂硫电池在实际应用中,易溶于电解液的多硫化物(中间产物)形成“穿梭效应”会直接导致差的电池循环寿命。因此,如何抑制多硫化物的穿梭在锂硫电池正极研究中至关重要。
所谓穿梭效应,指的是在充放电过程中,正极产生的多硫化物(Li2Sx)中间体溶解到电解液中,并穿过隔膜,向负极扩散,与负极的金属锂直接发生反应,最终造成了电池中有效物质的不可逆损失、电池寿命的衰减、低的库伦效率。
针对这一问题,近日,西安交大化工学院、长期从事新一代二次电池正极材料开发与应用的李明涛课题组,创造性地设计了一种二维插层结构的g-C3N4/石墨烯夹层,如同在电池正负极之间构建了多层“防鲨网”,不仅能通过物理和化学双重作用阻挡多硫化物在正负极之间穿梭,还能加快锂离子的扩散,从而大大提升电池的循环寿命。
他们的研究成果对提升锂硫电池电化学性能及进一步实现产业化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前不久,该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可持续能源材料化学》(ChemSusChem)上,并入选为封面文章。
不久之前,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在锂硫二次电池技术研发中取得新进展,所研制的能量型锂硫电池的比能量经第三方按照国军标要求的安全测试,从之前的520Wh/kg、570Wh/kg到609Wh/kg,刷新了二次电池比能量在同领域的领先位置。此次新研制的能量型锂硫电池,还展示出了优异的环境适应性:在-20℃的环境中,放电比能量达到400Wh/kg;在-60℃的极寒环境中仍可工作,表现出了显著优于锂离子电池的低温性能。此外,新研制的功率型锂硫二次电池的持续放电倍率大于4C,脉冲可达10C。目前由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制开发的锂硫电池组已完成了与太阳能无人机的全系统地面联试,取得良好效果,通过了用户验收。
作为一种高效的储能系统,从各种电子产品到电动汽车,再到电网规模化能量存储的扩展应用,锂电池正在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能源生态演变这一重要进程中。过去几十年锂离子电池(LIBs)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然而它的高成本和越来越接近理论极限的现状以及在我国的十三五规划中,提到的在2020年时将电池的容量提升到500Wh/kg,这些市场形势和政策走向,使得学术界和工业界都在寻求超越锂离子嵌入的新型化学储能电池,以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按照目前的进度来看,基于全新能量转化机制的锂硫(Li-S)电池摘得头筹的可能性比较大。
日前,中南大学赖延清教授团队的“高比能锂硫电池技术”成果已经以高达1.4亿元总经费转让给中南新能源投资(深圳)有限公司,由该公司负责相关技术的产业化实施。据悉,赖延清教授作为该项目负责人,还申报获批了2018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预计项目实施3年内,将在国际上率先实现高比能(当前电池的2倍以上)锂硫电池的工程化制造与装车应用示范。
如此高昂的成果转让费用在国内高校中极为少见,但这也恰恰反映了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界对破解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瓶颈”,尽快实现新材料和新技术商业化应用的迫切需求。
除了科研院所在锂硫电池技术研发上已经投入了很多精力,目前国内像猛狮科技、桑顿新能源和国轩高科等部分动力电池企业也在锂硫电池技术研发上形成了一定的技术储备。随着锂硫电池重要技术相继获得突破,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推动,锂硫电池商业化进程有望加速,率先布局相关技术的公司有望抢占市场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