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热线: 400-678-3556

宝鄂百科

电动车电池使用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3-19 08:56    点击量:
无论两轮电动车还是电动三轮车,车辆载重不宜过重。尽量不要严重超过额定载重,以避免蓄电池因大电流放电而影响其使用寿命。
 
 
如果车辆电量不足,应及时进行充电。应避免出现车辆完全用完电,不能动弹的情况。
 
控制器有欠压保护功能,单块电压达到10.5V时,控制器会断电保护电池。静止片刻,蓄电池电压回升。可短暂骑行,不过这种方法对电池损害非常大,会造成电池寿命,严重缩短。
 
冬季骑行时,续航里程会有明显缩短,温度越低,越明显。这是属于正常现象,等天气回暖,气温回升到20度以上,电池容量会,恢复到正常水平。
 
当车辆长时间不骑行时,必须将蓄电池充足电后再储存。并将电池之间的连线断开,如是果是装在车上,将空开断开即可。每一个月半到两个月应进行一次充电,充满后再将空开断开。应避免电池长期亏电而导致蓄电池极板硫酸盐化,从而缩短使用寿命。
 
电池不论新旧,放置时间过久,都会有自放电情况。电池严重亏电至7V以下,会导致电池充电充不起来的情况。即使想办法充起来对电池也会产生无法恢复的伤害。
 
 
充电时,电池外壳发烫或充电器不转绿灯时,应及时到维修店进行检测。正常情况下,蓄电池充电时只会有轻微发热,且充电器也应该在电池充满之后会转为绿灯,如果一直不转绿灯(一般8-10小时),应该检查是否充电器有问题。
 
应尽量避免,在太阳暴晒下,进行充电。充电器怕水这个大家都知道。因为里面是电路板,属于电子元件,严禁沾水。但打雷的时候也尽量不要充电。这种时候充电容易发生充电器被烧毁的情况,甚至有可能连控制器一同烧毁。
 
某些电动三轮车蓄电池是水电池。
 
 
这种电池相对来说比密封电池的载重能力要强,一般容量也比较大适合载重物。这种电池需要经常检查蓄电池的电解液液面,蓄电池上有刻度表,可显示蓄电池内电解液容量。如果液面降低,应加注补充液到正常刻度线,不要加过多,过多的话电解液会从排气孔流出来,腐蚀车架。这个也是现在很多电动三轮车改用密封型免维护电池的重要原因之一。
具有能量密度高、容量大、环保、廉价等特点的锂硫电池被称为是继锂离子电池之后下一代动力电池体系的发展方向,然而其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多硫化物导致电池性能衰退一直是影响锂硫电池应用的瓶颈问题。近日,西安交大化工学院李明涛课题组设计开发了一种具有二维结构的石墨烯保护层的正极材料,获得了长循环寿命的锂硫电池
 
锂硫电池是以硫元素作为电池正极,金属锂作为负极的一种锂电池,作为一种高比能电池,具有价格低廉、储备丰富、绿色环保等特点,被誉为锂离子电池之后下一代动力电池体系的发展方向,其理论比能量高达 2600Wh/kg,远高于目前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也是破解新能源汽车“里程焦虑”备选项之一。然而锂硫电池在实际应用中,易溶于电解液的多硫化物(中间产物)形成“穿梭效应”会直接导致差的电池循环寿命。因此,如何抑制多硫化物的穿梭在锂硫电池正极研究中至关重要。
 
所谓穿梭效应,指的是在充放电过程中,正极产生的多硫化物(Li2Sx)中间体溶解到电解液中,并穿过隔膜,向负极扩散,与负极的金属锂直接发生反应,最终造成了电池中有效物质的不可逆损失、电池寿命的衰减、低的库伦效率。
 
针对这一问题,近日,西安交大化工学院、长期从事新一代二次电池正极材料开发与应用的李明涛课题组,创造性地设计了一种二维插层结构的g-C3N4/石墨烯夹层,如同在电池正负极之间构建了多层“防鲨网”,不仅能通过物理和化学双重作用阻挡多硫化物在正负极之间穿梭,还能加快锂离子的扩散,从而大大提升电池的循环寿命。
 
他们的研究成果对提升锂硫电池电化学性能及进一步实现产业化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前不久,该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可持续能源材料化学》(ChemSusChem)上,并入选为封面文章。
 
不久之前,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在锂硫二次电池技术研发中取得新进展,所研制的能量型锂硫电池的比能量经第三方按照国军标要求的安全测试,从之前的520Wh/kg、570Wh/kg到609Wh/kg,刷新了二次电池比能量在同领域的领先位置。此次新研制的能量型锂硫电池,还展示出了优异的环境适应性:在-20℃的环境中,放电比能量达到400Wh/kg;在-60℃的极寒环境中仍可工作,表现出了显著优于锂离子电池的低温性能。此外,新研制的功率型锂硫二次电池的持续放电倍率大于4C,脉冲可达10C。目前由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制开发的锂硫电池组已完成了与太阳能无人机的全系统地面联试,取得良好效果,通过了用户验收。
 
 
作为一种高效的储能系统,从各种电子产品到电动汽车,再到电网规模化能量存储的扩展应用,锂电池正在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能源生态演变这一重要进程中。过去几十年锂离子电池(LIBs)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然而它的高成本和越来越接近理论极限的现状以及在我国的十三五规划中,提到的在2020年时将电池的容量提升到500Wh/kg,这些市场形势和政策走向,使得学术界和工业界都在寻求超越锂离子嵌入的新型化学储能电池,以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按照目前的进度来看,基于全新能量转化机制的锂硫(Li-S)电池摘得头筹的可能性比较大。
 
日前,中南大学赖延清教授团队的“高比能锂硫电池技术”成果已经以高达1.4亿元总经费转让给中南新能源投资(深圳)有限公司,由该公司负责相关技术的产业化实施。据悉,赖延清教授作为该项目负责人,还申报获批了2018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预计项目实施3年内,将在国际上率先实现高比能(当前电池的2倍以上)锂硫电池的工程化制造与装车应用示范。
 
如此高昂的成果转让费用在国内高校中极为少见,但这也恰恰反映了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界对破解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瓶颈”,尽快实现新材料和新技术商业化应用的迫切需求。
 
除了科研院所在锂硫电池技术研发上已经投入了很多精力,目前国内像猛狮科技、桑顿新能源和国轩高科等部分动力电池企业也在锂硫电池技术研发上形成了一定的技术储备。随着锂硫电池重要技术相继获得突破,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推动,锂硫电池商业化进程有望加速,率先布局相关技术的公司有望抢占市场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