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电池板块领涨两市,投资者该如何筛选?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3-19 11:38
点击量:次
氢燃料电池,会不会成为下一个风口?以雄韬股份(002733.SZ)为代表的概念股股价表现抢眼,其中部分个股在不到两个月的反弹行情中已经翻倍。
2018年12月,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原部长万钢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称:“应及时把产业化重点向燃料电池汽车拓展。”“纯电动汽车的短板是续驶里程和充电时间,尚不能满足量大面广的远程公交、双班出租、城市物流、长途运输等市场需求。”万钢在《人民日报》的署名文章中写道。
2018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系统推进燃料电池汽车研发与产业化,到2020年,实现燃料电池汽车批量生产和规模化示范应用。根据规划,2030年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将达到百万辆。
广东省发改委在2019年最新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明确我省优先发展产业的通知》中指出,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列为7大优先发展产业。其中,在绿色低碳中明确提及燃料电池、氢能设备及其关键零部件制造。
氢燃料电池汽车驱动能量源自氢元素,氢燃料与空气中的氧气相结合,通过燃料电池进行化学反应发电来驱动车辆,这种反应只会产生电和水。氢气的能量密度是油的2倍至3倍,重量却比空气要轻14倍。与一般的电动汽车相比,氢燃料电池汽车加氢过程仅需几分钟,且续航里程可达350至600公里,甚至更长。氢燃料电池所使用的氢燃料来源广泛,可采用水分解制氢,也可以从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再生能源中获得。
国金证券分析师张帅表示,燃料电池产业链成本将会大幅下降,随着规模化和国产化,预期到2020年燃料电池成本在目前基础可以下降50%;作为国家高度重视产业,燃料电池示范效应明显,将加速产业化进程。燃料电池的行情并非简单的炒一波概念,而是一个万亿产业真正起步的序曲,会有越来越多有布局、有业绩、有空间的新的上市公司涌现。
张帅称,在目前的上市公司中,A股投资标的有:产业布局合理的美锦能源(000723.SZ)(参股燃料电池核心部件膜电极明星公司广州鸿基、控股燃料电池车制造企业佛山飞驰)、雄韬股份(002733.SZ)(布局膜电极、电堆、系统企业)、雪人股份(002639.SZ)(空压机主要供应商)、大洋电机(002249.SZ)(布局燃料电池系统、运营)、潍柴动力(000338.SZ)(山东市场的垄断地位)等。
东兴证券分析师陆洲称,贝斯特(300580.SZ)已成功交付了下游客户霍尼韦尔氢燃料电池核心配套组件,应用于日本本田Clarity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制造。目前锂电池在续航方面的短板仍然比较明显,氢燃料电池是下一代新能源技术中潜力较大的一种,贝斯特有望以此为契机发挥公司精密加工的优势,在下一轮新能源热潮中占得先机。
天风证券表示,经过长时间的研发与积累,我国在质子交换膜、催化剂、双极板、车用燃料电池控制系统、储氢瓶等领域都已经具备一流的制造企业,其他关键零部件领域也初步具备量产实力。加上一直以来政策的大力支持,越来越多燃料电池产业链中的企业具备与全球第一梯队燃料电池企业竞争的实力。车用燃料电池商业化元年即将到来。
继2018年7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取消后,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动力电池的外资来华门槛,或迎来进一步扫除。2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会同有关方面开展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修订工作,并在合并两个目录基础上形成了新的《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征求意见稿)》。
这是征求意见稿自1995年首次颁布以来,着手的第8次修订。事实上,自1995年起,每隔三四年,中国政府都会颁布一份更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以及时根据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整外商投资产业的指导方向。
经济观察报记者梳理发现,与此前的2017修订版相比,此次的征求意见稿在动力电池领域的笔墨和条款大幅增加,不仅首次鼓励外商投资氢燃料电池生产存储及液化,还明确鼓励外商在动力电池、燃料电池、智能汽车等关键零部件及其相关产品的投资。相关条款也从2017年修订版的8项增至2019年征求意见稿的13项。“之前政府给了几年的保护期,如今放开是大势所趋。应看到,此时放开或将对国内中小型动力电池产业带来较大冲击,新一轮行业洗牌在所难免。”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向经济观察报记者分析。
五大新增看点
此轮征求意见稿中,五大新增亮点颇受关注。不仅涵盖近期势头正旺的氢燃料生产、储存、运输、液化,还涉及动力电池、燃料电池、智能汽车等关键零部件的生产。
在征求意见稿的第51条中,鼓励外资在“氢燃料生产、储存、运输、液化”的意见赫然在列。此条出台的背景是,氢燃料电池产业正迎来产业化的第一个高潮,前科技部部长、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近期不仅在《人民日报》公开发表署名文章,亦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等多个场合,协同数十位专家学者为氢燃料发展站台呼吁。
不过,也应看到,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整体较薄弱,在制氢、储氢、运氢、加氢等环节相关技术与国外仍有明显差距。而外资在氢燃料电池领域的涌入,或将助力国内企业加快解决上述难题。1月18日,美国汽车制造商罗恩汽车集团对外宣称,已于2018年11月1日签署两项协议,将在中国建立起生产、销售和开发燃料电池汽车的三方合资公司,这意味着,由外资控股成立的中国首家氢燃料电池汽车合资公司呼之欲出。
动力电池、燃料电池、智能汽车等关键零部件的投资,亦首次出现在征求意见稿中,并明确鼓励外资在关键零部件领域进行投资,亦表明政府意欲引入“鲶鱼”,以加快国内企业在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核心及前瞻技术领域的投资和竞争力提升。
此前,瑞银分析师对特斯拉/松下、LG化学、三星SDI以及宁德时代4家主流动力电池企业的锂离子电池进行拆解分析,结果显示,松下21700型圆柱形锂离子电池成本为111美元/kWh,LG化学公司成本为148美元/kWh,三星SDI和宁德时代的成本均超过150美元/kWh,宁德时代最贵。
行业研究机构高工锂电也表示,目前国外已经普遍使用镍钴铝(NCA)材料,国内主流的电池企业还停留在镍钴锰(NCM)材料532、622、811等产品型号。无论是材料还是价格,国外企业都更加丰富和低廉。而在补贴政策完全退坡,外资全面入华之后,动力电池领域的外资和本土企业的较量也将逐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