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热线: 400-678-3556

宝鄂百科

锂电池正极材料一般有哪些制备方法你知道吗?

来源:宝鄂实业    2020-05-05 10:44    点击量:

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层状LiMO2和尖晶石型LiM2O4结构的化合物及复合两种M(M为Co,Ni,Mn,V等过渡金属离子)的类似电极材料上。作为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Li+离子的脱嵌与嵌入过程中结构变化的程度和可逆性决定了电池的稳定重复充放电性。正极材料制备中,其原料性能和合成工艺条件都会对最终结构产生影响。多种有前途的正极材料,都存在使用循环过程中电容量衰减的情况,这是研究中的首要问题。已商品化的正极材料有Li1-xCoO2(0<x<0.8),Li1-xNiO2(0<x<0.8),LiMnO2[7][8]。它们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各有优劣。锂钴氧为正极的锂离子电池具有开路电压高,比能量大,循环寿命长,能快速充放电等优点,但安全性差;锂镍氧较锂钴氧价格低廉,性能与锂钴氧相当,具有较优秀的嵌锂性能,但制备困难;而锂锰氧价格更为低廉,制备相对容易,而且其耐过充安全性能好,但其嵌锂容量低,并且充放电时尖晶石结构不稳定。从应用前景来看,寻求资源丰富、价廉、无公害,还有在过充电时对电压控制和电路保护的要求较低等优点的,高性能的正极材料将是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的重点。国外有报道LiVO2亦能形成层状化合物,可作为正极电极材料[9]。从这些报道看出,虽然电极材料化学组成相同,但制备工艺发生变化后,其性能改变较多。成功的商品化电极材料在制备工艺上都有其独到之处,这是国内目前研究的差距所在。各种制备方法优缺点列举如下。
 
1.固相法
 
  一般选用碳酸锂等锂盐和钴化合物或镍化合物研磨混合后,进行烧结反应。此方法优点是工艺流程简单,原料易得,属于锂电池发展初期被广泛研究开发生产的方法,国外技术较成熟;缺点是所制得正极材料电容量有限,原料混合均匀性差,制备材料的性能稳定性不好,批次与批次之间质量一致性差。
 
  2.络合物法
 
  络合物法用有机络合物先制备含锂离子和钴或钒离子的络合物前驱体,再烧结制备。该方法的优点是分子规模混合,材料均匀性和性能稳定性好,正极材料电容量比固相法高,国外已试验用作锂电池的工业化方法,技术并未成熟,国内目前还鲜有报道。
 
  3.溶胶凝胶法
 
  利用上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制备超微粒子的方法,制备正极材料,该方法具备了络合物法的优点,而且制备出的电极材料电容量有较大的提高,属于正在国内外迅速发展的一种方法。缺点是成本较高,技术还属于开发阶段。
 
  4.离子交换法
 
  离子交换法制备的LiMnO2,获得了可逆放电容量达270mA·h/g高值,此方法成为研究的新热点,它具有所制电极性能稳定,电容量高的特点。但过程涉及溶液重结晶蒸发等费能费时步骤,距离实用化还有相当距离。
 
  在锂电池正极材料领域,任何微小的技术革新都有可能掀起新一轮的市场拓展,我国企业应加强对正极材料关键技术的研发攻关,取得国际领先地位,增强核心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
 
  锂电池的结构,锂电池结构分为五部分,即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和外壳。
 
  (1)锂电池正极包含活性物质、导电剂、溶剂、粘合剂、基体等物质。
 
  (2)锂电池负极包含活性物质、粘合剂、溶剂、基体等物质。
 
  (3)锂电池隔膜
 
  (4)锂电池电解液
 
  (5)锂电池外壳包含钢壳、铝壳、盖板、极耳、绝缘胶带等五金件。
 
 
1)固相法一般选用碳酸锂等锂盐和钴化合物或镍化合物研磨混合后,进行烧结反应[10]。此方法优点是工艺流程简单,原料易得,属于锂离子电池发展初期被广泛研究开发生产的方法,国外技术较成熟;缺点是所制得正极材料电容量有限,原料混合均匀性差,制备材料的性能稳定性不好,批次与批次之间质量一致性差。
 
 
 
2)络合物法用有机络合物先制备含锂离子和钴或钒离子的络合物前驱体,再烧结制备。该方法的优点是分子规模混合,材料均匀性和性能稳定性好,正极材料电容量比固相法高,国外已试验用作锂离子电池的工业化方法,技术并未成熟,国内目前还鲜有报道。
 
 
 
3)溶胶凝胶法利用上世纪70年代发展起
 
 
 
来的制备超微粒子的方法,制备正极材料,该方法具备了络合物法的优点,而且制备出的电极材料电容量有较大的提高,属于正在国内外迅速发展的一种方法。缺点是成本较高,技术还属于开发阶段[11]。
 
 
 
4)离子交换法Armstrong等用离子交换法制备的LiMnO2,获得了可逆放电容量达270mA·h/g高值,此方法成为研究的新热点,它具有所制电极性能稳定,电容量高的特点。但过程涉及溶液重结晶蒸发等费能费时步骤,距离实用化还有相当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