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热线: 400-678-3556

宝鄂百科

都知道电池过度放电会损坏,那么给电池多充一点电会更好吗?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3-25 10:22    点击量:
大家都知道汽车上使用的铅酸电瓶经常过度放电就会损坏,但是一些老汽车电工也会告诉你,这电瓶过充电也会损坏。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下面老侯来给大家说说其中的原因。
 
 
 
首先我们来看看汽车电瓶的工作原理。
 
汽车常用的12V的蓄电池由6个单格蓄电池串联而成,每个单格蓄电池的标称电压为2V,充满电时为2.1V。它由极板与极板组、隔板、电解液和壳体组成。蓄电池是一个化学电源,其充电与放电过程是一种可逆的化学反应。它的工作原理如下:
 
 
 
电瓶在充电时,是把极板上的硫酸铅还原成氧化铅、金属铅和硫酸,其中的氧化铅和金属铅沉积在极板上;在放电时,是把硫酸和铅、氧化铅反应生成硫酸铅附着在极板上。所以,当电瓶充满电的时候,就是把电瓶中的硫酸铅全部还原成了氧化铅、金属铅和硫酸,此时电解液的密度也达到了最大。如果此时我们还继续充电,会发生什么呢?
 
 
 
大家知道,电是可以电解水并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在铅酸电瓶中也是这样,当硫酸铅不再吸收外界电量时,继续充进来的电能无事可做,就玩起了电解水的游戏,把电解液中的水分解成了氢气和氧气,并逸出电瓶外面。这样电解液中的水就会越来越少,电解液的密度会继续升高,同时电瓶的温度也会上升。
 
 
 
如果电解液的密度过高,它的流动性就会变差,这样电瓶在充放电时,电流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比如正常放电电流可以达到100安,过充电的电瓶放电电流可能就只能达到70安了。另外由于水分的减少,电解液数量也减少了,这会导致电瓶容电量的下降,电瓶的充电速度也会下降。对外的故障表现就是起动机运转无力,启动困难。所以说,电瓶过充电也是会损坏的。
 
 
 
那么这样的电瓶该如何修复呢?其实很简单,只要向里面补充蒸馏水就可以了(千万不要补充电解液)。水稀释了电解液,恢复了流动性,同时电解液的数量也增加了,这样它的放电速度得到了提升,容电量也提高了,电瓶就恢复正常了。如果此时再做一次补充充电,效果会更好。
 
 
 
现在很多车型都使用免维护蓄电池,这种蓄电池的特点是采用了安全通气孔,在通气室中设置了氧化铝过滤器和钯催化剂,阻止内部硫酸蒸气的排出,减少了腐蚀作用,并使化学反应中产生的氢气和氧气再结合,生成水返回电解液中,这样就能基本维持电解液的密度不变。这样的电瓶一般不需要补充充电,如果充电时间过长,还会造成电瓶鼓包甚至涨裂等故障。不过现在的充电机一般都有过充保护装置,当电压过高时会自动断电的,一般很少发生过充电的故障他说,铅蓄电池在产品设计环节,就相继导入绿色生态设计,替代原有的传统设计,从源头上进行把控,避免了电池产品在生产、使用过程中的污染物产生和排放,以降低对资源的损耗和对环境的风险。如对环境有影响的含镉、含砷铅蓄电池被全面淘汰,污染物易外泄的开口式电池被阀控式密封新型电池所替代,各应用领域已基本配用防治污染物外泄的全密封、免维护、贫液式铅蓄电池,其塑料(8415, 0.00, 0.00%)外壳有足够强度,只要合法规范贮存、运输和处置,不会产生环境污染。
 
  张天任介绍,废旧铅蓄电池具有极高的回收再利用价值,是唯一可以高效循环利用资源的电池产品,也是所有的废物中资源回收可利用率最高的。发达国家回收再利用率达到98%以上,我国也已达到90%以上,部分采用先进装备和先进工艺的优势企业,铅回收率更是高达99%以上。与使用原生铅相比,使用再生铅制造铅蓄电池,既可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也可降低生产成本,形成闭环式的绿色产业链,还可以降低电解冶炼造成的环境风险压力。近年来,部分大型电池企业纷纷开展废电池回收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取得明显成效。
 
  非法收集处置是污染防治的重点
 
  张天任坦承,从全产业链来看,目前铅蓄电池污染防治的重点已经从生产环节转移到了非法回收和再生环节。
 
  2017年1月3日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6]99号,简称99号文),确定对电器电子、汽车、铅蓄电池和包装物等4类产品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鼓励铅蓄电池生产企业回收废电池。这为企业继续坚持绿色环保理念,履行生态文明社会责任,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指明了方向。
 
  张天任表示,99号文出台后,由于政策不配套,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到位,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尚未发挥应有作用。我国每年有1.98亿只、重量超过500万吨的铅蓄电池报废,其中七成以上废铅蓄电池流入非正规渠道。
 
  由于非法回收、冶炼商贩都是地下交易,偷税逃税,搅乱回收市场,抬高了回收价格,给有能力履行生产者责任延伸的规范企业回收废铅蓄电池造成严重影响。目前,全国有资质、上规模、专业化的废铅蓄电池回收处置企业不到30家,这些正规企业难以回收到足够的废旧铅蓄电池,普遍产能"吃不饱",开工率不足五成,经营压力巨大。
 
  张天任认为,针对回收和冶炼环节存在的环境污染突出问题,需要对症下药,精准施策,一方面应加快完善制度,制订相应的财税扶持政策,鼓励规范企业积极履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构建"生产-消费-回收-再生"的闭环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强监管,重拳打击"地下产业链",彻底消灭污染源。
 
  企业税负加重创新受到抑制
 
  铅蓄电池是一个利润率较低的行业,主营业务利润率多年来一直徘徊在2%-4%低位区间。中国电池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8年铅蓄电池行业利润总额64亿元左右,与上年度同比下降1.92%,利润率仅为4.24%。其中规模以上铅蓄电池企业为38.61亿元,同比基本持平,仅增长0.32%,利润率只有4.32%左右,缴纳消费税后,行业企业利润所剩无几,资金周转普遍困难,发展后劲乏力。另据了解,在19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统计中,有55家企业亏损,亏损面接近30%,亏损额5.76亿元,同比上升13.39%。
 
  张天任也表示,征收消费税造成企业综合税负过高,骨干企业转型升级投入乏力,创新活力受到抑制。不少通过环保审核和规范条件的大型骨干企业,原本规划在"十三五"期间以产品创新、技术改造和环保治理为"重头戏",加快新一轮产业升级步伐,巩固绿色发展成果,加征消费税后,企业普遍面临流动资金紧缺,阻滞了环保和技术研发投入,抑制了企业作为微观主体的创新活力。
 
  消费税还造成了出口下滑,产业加速向国外转移。目前,我国与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是全球铅蓄电池的主要生产国,各国生产总量基本接近。但由于开征消费税,我国生产的铅蓄电池成本明显增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削弱,出口额大幅下降。2016年铅蓄电池行业出口额为24.68亿美元,比2015年下滑16.93%,2017年出口额与2015年征缴4%消费税前仍下滑4.81%,一些内外资铅蓄电池企业已经开始向税费成本较低的东南亚国家转移投资建厂。
 
  尽快对消费税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
 
  电池消费税实施三年多来,企业呼声强烈,意见很大,社会各界的争议也很多,为了更好体现财税政策对产业的调控和引导,更好的为企业营造良性发展环境和公平竞争环境,张天任建议:
 
  为有利于加快推进铅蓄电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减轻企业负担,建议尽快由生态环保部牵头,深入实际,广泛听取企业与行业组织、科研机构的意见和建议;尽快摸清消费税实施以来铅蓄电池行业绿色发展的现状、消费税政策实施效果、造成的企业负担、应调整政策的建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