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热线: 400-678-3556

宝鄂百科

中国固态锂电池技术有突破, 再也不用理日本技术封锁了!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3-27 12:54    点击量:
一直以来,日本掌握着能够承受100兆帕压力的全海深电源技术,近期据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称,完成9次万米海试,这标志着中国突破了海深电源技术瓶颈,再也不用理日本技术封锁了!
 
据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近日发布信息称,该所青岛储能院崔光磊团队开发的“青能I号”固态锂电池系统,随中科院深渊科考队远赴马里亚纳海沟执行TS03航次科考任务,为“万泉”号深渊着陆器控制系统及CCD传感器提供能源,顺利完成万米全海深示范应用。
 
这标志着,我国已经完全突破海深电源技术瓶颈,掌握了全海深电源系统的核心技术,并成为继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二个成功应用全海深锂二次电池动力系统的国家。
 
任务期间,使用固态锂电池的“万泉”号深渊着陆器累计完成9次下潜,深度均大于7000米,其中6次超过10000米,最大工作水深10901米,累计水下工作时间134小时,最大连续作业时间达20小时。
 
据了解,大容量固态聚合物锂电池“青能I号”的能量密度超过250瓦时/千克,500次循环容量保持80%以上,在多次针刺和挤压等苛刻测试条件下保持非常好的安全性能。可满足深潜器长续航、高安全的要求,能够为国家大力发展的深海空间站提供充足的能源动力。
 
另外,“青能II号”也已经研发成功,能量密度高达300瓦时/千克,是液态锂电池的2倍,银锌电池的5倍。
自电动汽车推广以来,因锂离子电池燃烧而发生事故的新闻一直未曾间断,现阶段所使用的动力电池安全性问题已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可以看到,为破解安全隐患,近几年锂电池行业各个环节方都在不遗余力地解决电池安全问题。
 
  与此同时,为提高电动汽车续驶里程,实际情况是,已有多个国家制定了电芯能量密度进一步提升到300~400千瓦时的计划。因此,如果从应用层面出发,就需要未来的电池既具备安全性,又同时拥有高能量效率的特性。
 
谈固态电池技术:安全性是最大优势 电导率难题待解
 
  据记者了解,尽管目前动力电池在电池模块和系统设计方面,已经采取了先进的电源管理技术、冷却技术、密封技术、散热技术等,基本满足了电动汽车对安全性的要求,但依然存在着热失控、过热、起火燃烧甚至爆炸的危险,行业专家认为,导致其燃烧爆炸的根本原因,是锂离子电池电解质属于可燃的有机溶液,因此,固态电解质的电池则被看作是解决动力锂电池安全问题的终极方案。中国科学院宁波工业技术研究院新能源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许晓雄认为:“在新型二次化学储能电源中,基于固体电解质的全固态锂电池的优势与特点是很明显的,目前,企业、科研单位、高校都非常关注这一领域,并在努力地推进相关研究工作。”
 
  据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专家介绍:“固态电池由正极、负极、电解质、集流体和外壳构成,其中关键部件是前三者。如果在固态锂空气电池中,固态电解质可以将空气正极侧和锂金属负极侧分离,能够完全防止大气成分和锂金属的直接反应,从安全性上说,固态电解质具备很高的机械强度来阻止锂枝晶穿透;从稳定性上说,以氧化物体系为主的固态电解质可以表现出优良的稳定性,同时也能够解决开放型空气电池的漏液和电解液挥发问题。”
 
  在百人会夏季论坛上,陈立泉同样对固体电池安全性特征作了说明,他谈到,当电池出现局部短路时,只是聚合物发生熔化,熔化以后成为绝缘体,不会着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