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新能源|电动汽车没有电池热管理系统可以吗?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3-27 13:23
点击量:次
作为电动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电池热管理系统它时刻扮演着电池“保姆”的角色,但如果我们去掉电动汽车中的电池热管理系统会怎样呢?
电池管理系统,简称BMS,是对电池进行管理的系统,通常具有量测电池电压的功能,防止或避免电池过放电、过充电、过温度等异常状况出现。
它的主要作用就是保证电池组工作在安全区间内,提供车辆控制所需的必须信息,保护电池和电机不受损害,使电池工作在合适的电压和温度范围内,提高电池效率。在电池组出现异常时能及时处理,并且能根据环境温度、电池状态以及车辆需求等决定电池的充放电功率。主要功能有电池参数监测、电池状态估计、在线故障诊断、充电控制、自动均衡、热管理等。
那么,电池的热管理系统又有怎样的重要性呢?电池的“热”问题是决定其使用性、安全性、寿命及使用成本的关键因素,我们大多数使用的动力电池都是锂离子电池,它受到低温特性影响,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下,电池的可用容量就会大幅度缩减,从而导致续航里程减少。而且,在过低温度下对电池进行充电,则肯定引发瞬间的电压过充现象,并造成电池内部发生短路现象,严重时还会引发自燃,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还有就是,如果出现过充问题,会导致电池内部热量不易散出,更可能出现电池内部温度不均、局部温升过高等问题,从而进一步加速电池衰减,缩短电池寿命,增加我们的用车成本。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电池热管理系统就显露出来了,它能及时的给电池进行有效散热,防止产生热失控事故;市面上的电池热管理系统大概分为两种,一种是风冷,一种是水冷,它可以通过物理手段给电池进行降温,若当电池处于低温状态时,它就会给电池加热,就算是面对极端天气时,也不会对电池造成影响。
全固态锂离子电池采用固态电解质替代传统有机液态电解液,有望从根本上解决电池安全性问题,是电动汽车和规模化储能的理想化学电源。
传统的液态锂电池,被科学家们喻为“摇椅式电池”,摇椅两端为电池的正负两极,中间为电解质(液态)。其中的锂离子如同优秀的运动员在正负两极间来回奔跑,在运动过程中即完成电池的充放电过程。
然而,这种看似有趣的结构却存在隐患。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电动汽车发生过10起燃烧事故。某消防单位对此总结,新能源汽车发生燃烧最为常见的场景表现为充电过程中的燃烧,此外,电池在行驶或停驶过程中也会产生燃烧。
安全性更高,可继承液态锂电池“江湖地位”
液态锂电池为何会频发爆炸,有专家分析,原因在于传统锂电池在大电流下工作有可能出现锂枝晶,从而刺破隔膜导致短路破坏;电解液为有机液体,在高温下会加剧发生副反应、氧化分解、产生气体、发生燃烧的倾向。
而近年来,学术界、产业界认为采用固态电池在安全性上相对有所保障,视其可以继承液态锂电池的“江湖地位”。
“储能的春天已经到来,储能行业开始萌芽开花,在各类储能技术中,电池储能最受关注,也是发展最快的储能技术方向。全固态锂离子电池是规模化储能理想的化学电源。”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储能技术研究组陈永翀教授表示。
专家认为,全固态锂离子电池采用固态电解质替代传统有机液态电解液,有望从根本上解决电池安全性问题,是电动汽车和规模化储能的理想化学电源。
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动车辆专业委员会委员孙立清曾表示,相较于传统锂电池,固态锂电池的差异在于电解质固态化,理论上存在一定的优势。
由于固态锂电池采用锂、钠制成的玻璃化合物为传导物质,取代以往锂电池的电解液,大大提升了锂电池的能量密度。采用固态电解质,可以阻止电池中的一些成分燃烧。
专家介绍,固态锂电池的密度及结构可以让更多带电离子聚集在一端,传导更大的电流,进而提升电池容量。因此,在同样的电量下,固态电池体积将变得更小。而且,由于固态电池中没有电解液,封存将会变得更加容易,在汽车等大型设备上使用时,也不需要再额外增加冷却管、电子控件等,不仅节约了成本,还能有效减轻重量。
开发还在路上,一些关键问题有待突破
将固态电解质引入锂电池,是为了突破目前有机电解液存在的种种限制,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功率、温度范围和安全性。与会专家提出,真正实现这些目标,仍需首先解决现有电解质材料本身以及与电极界面存在的问题。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副研究员靳俊介绍说,近几年他们实验室主要开发采用固态电解质的锂硫电池体系。用固态电解质修饰金属锂后,可以提高电池的循环稳定性。他们还提出一个双电解质体系锂硫电池概念,采用具有锂离子导电特性LAGP体系的固体电解质,在正负极间采用少量液态电解液进行界面润湿,测试结果可以看到,首次放电比容量能够达到理论容量80%以上,尤其在充放电效率方面,基本上接近100%,完全没有液态锂硫电池中存在的穿梭效应问题。为了进一步解决电池的安全问题,他们把这个界面凝胶化,以保证里面没有流动态的电解液,通过聚合物进行修饰,还可以缓冲循环过程中的体积效应。
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副教授李亮亮团队,正在研制一种氧化物固态电解质及固态锂电池的原型,采用三元正极,固态电解质膜和石墨负荷作负极,电池能量密度以及安全性非常好,上千次循环后容量保持81%。
合肥博澳国兴能源技术有限公司郑明森博士指出,目前研发的叠片式大容量固态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结构相对简单、节点少,不需要管理系统,在组装电池组时只需串联而非并联。采用一些固态的电解液替代传统的液态电解液,可以解决电池的漏液和碰撞后燃烧问题,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
当然,固态电池开发还在路上,仍存在一些关键问题有待突破。专家表示,固体电池应用于储能领域需考虑到长寿命、安全性等因素。另外,还需解决长期循环过程中的体积效应、稳定性和界面相容性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