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热线: 400-678-3556

宝鄂百科

你了解动力锂电池吗,中国动力锂电池为何世界第一?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4-05 17:58    点击量:
来源:钜大LARGE   2018-04-24   点击量:1224次
  国与国之间的实力比拼可以透过很多载体呈现,比如2018年2月列装的第五代战机歼20,预示着中国空军作战能力取得重大突破,将能击敌、御敌于千里之外,这些载体也往往被称为“大国重器”。
 
 
 
  当然国之重器并不限于军事领域,汽车产业是一个国家工业集大成的载体,其向电动化转型的浪潮中,附加值最高的动力电池成为各国新的竞争焦点,这是没有硝烟的战场。
 
 
 
  一、全球锂电池竞争格局
 
 
 
  熊猫?朱鹮?太极虎?本文中不是谈动物,而是指东亚板块上的三个大BOSS,也是三个世界范围内知名工业大国,多年来在锂电池领域一直杀的难解难分。
 
 
 
  2000年
 
 
 
  早在1991年,朱鹮家有个聪明人受到米国人Goodenough的启发,发明了适合商用的锂电池,乘着朱鹮家私人电子消费品雄霸全球的东风,朱鹮家的锂电池也基本垄断了全球市场,这种一家独大的局面延续到了2000年。
 
 
 
  2010年
 
 
 
  从2000年开始,熊猫和太极虎也做起了锂电池生意,他们的策略是从低端切入,在PC、手机等移动终端普及的浪潮中依托性价比优势,经过10年左右的发展,在市场份额上已然和朱鹮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其中太极虎在技术路线上紧跟朱鹮,并通过自动化生产、全球采购原材料、异国建厂降低成本,背靠财阀资金支持强化市场竞争力,恰逢太极虎家的IT产品畅销全球,太极虎家开始涌现出三星SDI、LG这样的锂电池巨头。
 
 
 
  熊猫受米国技术路线影响颇深,能量密度相对较低、虽然依托更强的性价比取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在市场定位、产品附加值、技术研发、生产制造等方面已全面落后于太极虎。
 
 
 
  受日系IT产品没落、经营保守、成本过高等因素影响,朱鹮家中低端锂电池市场份额被熊猫和太极虎抢占,退守高端市场也面临太极虎咄咄逼人的攻势。
 
 
 
  2015年
 
 
 
  2010年左右,全球动力锂电池市场开始崛起,电动化是汽车产业转型的必然趋势,从世界汽车保有量及年销量看,这是一个天花板极高的市场。
 
 
 
  由于朱鹮家并不重视纯电动汽车技术路线,加上一贯轻视中国市场,虽然拥有更强的技术能力,但朱鹮家在动力锂电池市场的争夺中并没有大放异彩,好在松下绑定了特斯拉,锁定了一个席位。
 
 
 
  太极虎凭借技术+性价比优势四面出击,几年下来已成为全球各知名汽车品牌动力电池主力供应商,并于2015年起在中国投资建厂,大有一统江湖之势。
 
 
 
  熊猫家为发展新能源汽车下了血本,从2009年到2015年,密集的政策和补贴催生了全球第一电动汽车市场,这时普遍患上动力电池饥渴症的熊猫家车企有两个选择,一是起步不久,产品可靠性待验证,主打功率密度较低的磷酸铁锂国产电池,另一个选项是技术含量、品质、功率密度更高,性价比也不错的韩国电池。
 
 
 
  2015年、2016年对中国动力(24.88-0.40%,诊股)电池产业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两年,稍有不慎就有全军覆灭的风险!
 
 
 
  2017年
 
 
 
  世界锂电池市场开创了新的格局,从结构上看动力电池占据了半壁江山,受此驱动,中国锂电池市场份额突破60%,彻底超越日韩、夺得世界第一。
 
 
 
  2017年中国动力电池出货量达37.06GWh,其中三元动力电池异军突起,装机量猛增至16.56GWh,同比大涨165%,并涌现出宁德时代、比亚迪(54.01+2.00%,诊股)、沃特玛、国轩高科(18.73+4.06%,诊股)、比克、孚能科技等装机量超过1GWh的明星企业。
 
 
 
  中国动力锂电池为何世界第一?锂电池行业深度好文!
 
 
 
  日韩的动力电池基本上退出了中国市场,前几年在中国布局的工厂也处于停产、待售状态,但依然坐稳世界级车企动力电池主流供应商地位。
 
 
 
  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说过:“日本人发明了锂电池、韩国人把它做大,中国人把它做到世界第一”,这是对世界锂电池竞争历程的高度概括。
 
 
 
  很多人不禁要问,中国锂电池从起步到跟随,一直处于中低端市场,在动力电池的竞争中一度极其危险,短短两三年,是如何突破日韩的攻势,逆袭成世界第一呢?
 
 
 
  二、中国锂电为何能做到世界第一?
 
 
 
  从最初的强敌环伺到突出重围,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短短几年时间实现了播种、萌芽、成长、崛起的跳跃式发展。
 
 
 
  进步神速的原因,很多人可能会将其简单归功于政策的扶持。Really?
 
 
 
  1、政策扶持并非崛起的决定性要素
 
 
 
  诚然,自2009年中央财政补贴开始至今,每年多达数百亿元、累计几千亿的专项扶持资金,对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起到了举重轻重的“哺育”作用。而《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及四批企业目录又从某种形式上实现了“精准哺育”,有力的扶持了自主品牌整车及零部件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中国动力锂电池为何世界第一?锂电池行业深度好文!
 
 
 
  但笔者并不完全认同“自主动力电池崛起全靠政策”这一观点,稍微熟悉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历程的人士就应该知道,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传统汽车起步晚、基础薄,在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政策也同样给予了多种形式的帮扶。
 
 
 
  比如,1994年《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就设立了“外资股比不得超过50%”的保护性条款,历年国家对自主传统汽车技术开发更是给予了多年、巨额的奖补资金,按照相同逻辑,我国是否早就应该出现能与德国博世、日本电装掰手腕的传统汽车巨头呢?
 
 
 
  答案是否定的!时至今日,仍有不少自主品牌仍然被迫采用老旧的三菱发动机,即便是独立开发动力总成的车企,核心部件诸如增压器、电喷系统等仍然被外资牢牢的掐着脖子。
 
 
 
  更令人尴尬的是,这么多年来,从未有过一款自主发动机进入过全球沃德十佳发动机名单,这对于我国汽车产销量已经连续九年蝉联全球第一的光辉头衔而言,甚是羞于启齿。
 
 
 
  中国动力锂电池为何世界第一?锂电池行业深度好文!
 
 
 
  2、宝剑锋从磨砺出,打铁还需自身硬
 
 
 
  如上所言,政策只是给自主动力电池发展营造了优良的外部环境,但再肥沃的土壤,遇上坏芽的种子也难以培育出参天大树;再高大的熔炉,碰上了偷懒的打铁师傅,也没法锻造出锋利的宝剑。用“自身过硬”这句话来解释崛起的核心原因,才恰如其分。
 
 
 
  时间回到2006年,彼时我国自主动力电池刚刚起步,新能源汽车在大多数人眼里还是“噱头”,很少有人意识到其将成为国家指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大多数人对于动力电池未来的市场规模、机遇、挑战乃至重要性等更是毫无概念。
 
 
 
  中国动力锂电池为何世界第一?锂电池行业深度好文!
 
 
 
  经过一段时间摸索后,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悄然起步,国内产业界才逐渐认识到动力电池的重要性,但此时的日韩电池企业借助于消费型电池的先发优势,已经形成了对自主品牌的技术、规模、成本、渠道等全方面的压制。
 
 
 
  毫无疑问,在当时的情形下,采购外资产品“省时省力产品还有保证”,对绝大多数自主整车企业而言,从企业经营角度出发是“最佳选择”;选择刚刚起步的自主动力电池或者自建电池厂,沿用当时的部分声音是“不成熟、不可靠、难以保证、出问题谁负责、投入太大、没经验”等一大堆的诘问。
 
 
 
  庆幸的是,绝大数自主企业并没有采用在当时开来是“最佳选择”的路,否则列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国新能源(6.37+1.92%,诊股)汽车,将再次重蹈传统汽车的覆辙,不夸张的说,再次经历三十年的“空心化”发展、再次被人“掐脖子”将是极大概率事件。
 
 
 
  于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比亚迪、力神、国轩高科等企业开始奋发图强,咬紧牙关研发动力电池技术,突破一个又一个制约条件限制,经历不计其数的测试、验证、优化、定型、改进,一点一点缩小与国外动力电池巨头的水平差距。这其中的艰辛,少为世人所知。
 
 
 
  功夫不负有心人,自主品牌的动力电池产品开始陆续配套国内整车企业,包括乘用车、客车、专用车等市场,从技术路线上讲,镍氢电池、锰酸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已经在十二五结束时基本接近甚至同步国际先进水平,三元锂电池也开始加快研发和产业化进程。
 
 
 
  动力电池是原材料和整车之间的纽带,在比亚迪、力神、国轩高科等一批电池系统/单体制造商的带动下,我国自主品牌在原材料领域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茁壮成长,并参与到与日韩强者之间的近身搏斗。
 
 
 
  中国动力锂电池为何世界第一?锂电池行业深度好文!
 
 
 
  比如作为动力电池四大组件之一的电解液,其主要原材料——六氟磷酸锂在2010年前需要大量进口,而六氟磷酸锂当时占据了成本低额50%左右,每吨售价约40万元,毛利率高达75%,市场基本被森田化学、关东电化以及中央硝子所这3所日本企业所垄断。但经过自主攻关,多个自主企业打破了日本的技术垄断,其中多氟多(16.90+1.87%,诊股)甚至做到了全球产量和质量第一。失去优势的日本企业,其产品市场价格也迅速降至20万元/吨以下。
 
 
 
  此外,杉杉、贝特瑞分别夺取了全球最大的锂电池正极、负极材料生产商头衔,国泰华荣、星源材质(32.02+3.29%,诊股)等也在电解液、隔膜领域大展拳脚。
 
 
 
  整车、电池系统、单体、原材料的齐头并进和初奏凯歌,让人容易陷入对已有成绩的迷恋。然而我们仍然需要看到,问题仍然存在,隐患依旧潜藏,前路依旧迷茫。
 
 
 
  比如,截至2015年底国内出货量前十五的客车企业有6家与三星SDI和LG达成了初步供货协议,仍然占据中国客车市场的1/3;在国内企业只能将18650电芯容量做到2200mAh时,松下已经提升到3100mAh;在2008年我国仅有10家动力锂电池企业的情况下,行业却如雨后春笋版冒出了200余家水平参差不齐的动力电池企业,而平均出货量却不到0.7GWh,小而散的局面令人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