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热线: 400-678-3556

宝鄂百科

氢能成两会热议话题 五问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4-06 09:08    点击量:
在2019全国两会期间,氢能成为一个热议话题,不少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都提出了发展氢能的提案议案,其中围绕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的更是十分集中。事实上,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覆盖完整产业链、具备更强技术研发和成本优势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构建势在必行。
 
不过,在目前阶段,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身处其中的企业家们,甚至没有哪一位能给出详尽、有说服力的盈利模式,更多的是摸索、摸索、再摸索。
 
氢燃料电池汽车早已进入工信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并小范围示范运营。但行业人士心中仍充满疑问,氢燃料电池汽车在我国的发展之路究竟该如何走?带着这个问题,《中国汽车报》记者就此展开一场有关氢燃料电池汽车全产业链的调查。
 
俗话说:“不出正月都是年。”大年正月十四,即2019全国两会召开的半个多月前,中国北方依旧春寒料峭,《中国汽车报》记者乘坐南下的飞机,在深圳宝安国际机场落地。
 
深圳是国内最早建设加氢站的城市之一,2011年举办大运会期间,氢燃料电池汽车曾进行示范运行。当时,加氢站为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加注35MPa压力的氢气,不过该站点现已拆除。今年1月,深圳市相关部门发布的《深圳市2018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中提到,为达到2万公里运营里程的燃料电池车辆进行补贴,乘用车20万元/辆,轻型客车、货车30万元/辆,大中型客车、中重型货车50万元/辆(2018年6月12日至2018年12月31日上牌)。
 
《中国汽车报》记者将调查的首站设在深圳,除了采访当地氢能产业相关供应商外,更多的是希望能寻找到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痕迹。“那300辆车放着呢,根本没有运营,没有加氢站怎么运营?!”去年12月,中通客车两款燃料电池厢式运输车(两款车分别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2018年第9批、第10批推荐车型)共计300辆在深圳上牌。在咨询这些车辆的运营情况时,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给出如是答案。
 
抵达深圳的次日下午,《中国汽车报》记者乘高铁抵达佛山市三水南站。这里距离位于丹灶镇的全国首座正式商业化运营加氢站——南海瑞晖加氢站(南海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内)仅12公里。丹灶镇位于佛山市南海区西部,以中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和氢能产业“硅谷”为发展目标的“仙湖氢谷”项目就坐落于此。除南海瑞晖加氢站外,还有多家氢燃料电池整车和系统供应商聚集在这里。据悉,佛山市已建成南海瑞晖加氢站、三水撬装式加氢站、佛罗路加氢站,共有100余辆氢燃料电池客车和物流车在运营。佛山市南海区有关加氢站建设和氢气价格补贴的政策也于近日出台。
 
“每天来加氢的汽车有四五辆吧,多的时候10辆左右,主要是小型物流车。”南海瑞晖加氢站的工作人员向《中国汽车报》记者简要介绍道。或许因为赶上了正月十五元宵节,整个工业园区比较冷清……
 
一问
 
氢燃料电池运营车辆为何寥寥无几?
 
经过连续数天的采访,《中国汽车报》记者一路询问下来发现,当地普通老百姓对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关注度不高,这与这个领域“政策热”、“投资热”的现象形成鲜明对比。
 
“这两年,国家从上至下大力扶植氢能产业发展,少说也有数百亿元资金投向氢燃料电池产业,而相关供应商的氢燃料电池系统产能规划至少已达数十万套。”深圳市佳华利道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凌兆蔚对《中国汽车报》记者说,“但是,为什么至今真正上路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寥寥无几?放眼全球,这个数字也没有超过万辆。”
 
凌兆蔚给出了一个估算值,当前国内整车企业公布的氢燃料电池车产量、实际上牌数量和正在运营的数量比例约为5:2:1。“整车企业卖了三五千辆,实际运营的可能不到1000辆。”他表示。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2018年汽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显示,2018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127万辆和125.6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59.9%和61.7%。其中,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均完成1527辆,占比微乎其微。
 
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动车辆分会秘书长周荣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5年以内甚至未来5到10年,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市场竞争力都不会太强,远远达不到大范围商品化的条件。他说:“很多基础设施短期内无法完善,储氢、加氢相关安全问题都有待解决。氢转化为电效率很高,但目前可推广的制氢手段效率低、能耗高,不利于大范围推广。”
 
从制氢、储氢、加氢,到氢燃料电池技术集成和应用,每个环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或技术难题,理论支持、实验室数据往往是理想的,但要真正实现商业化,路程还很漫长。
 
二问
 
“工业氢”能直接变成“燃料氢”吗?
 
对中国市场来说,如今的“氢能热”有迹可循。
 
未来,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将发生显著变化,向清洁低碳能源转型。国内有关机构预测称,我国石油消费将在2030年前达到高峰,之后交通领域电能替代将逐渐加速;2030年之后,我国非石化能源消费占比将超过20%。
 
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就是氢能的有效利用。
 
广东泰罗斯汽车动力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锐明对《中国汽车报》记者说:“虽然我国是全球第一大产氢国,但如果把氢作为能源使用,现在的产量远远不够。近几年,我国年产氢约1600万~1800万吨,都是工业用氢。”
 
目前,我国“弃氢”现象严重,大量工业副产氢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另外,我国“弃风”、“弃光”、“弃水”现象严重,因此电解水制氢价格高、产量低。加氢站的氢气来源主要是化石燃料制氢,即热化学转化提纯制氢技术。
 
深圳市南科动力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叶江德在2018年11月举办的“中国(深圳)氢能与燃料电池高峰论坛”上介绍称,2017年我国“弃风”419亿千瓦时,“弃光”73亿千瓦时,“弃水”515亿千瓦时,这些废弃电力可制取179万吨氢气,能满足75万辆燃料电池商用车的用氢需求。
 
张锐明还强调:“‘工业氢’变成‘燃料氢’,不仅仅是纯度的问题,还要考虑固态、气态杂质的影响。”他举例说,一套设计寿命8000小时的氢燃料电池系统,如果长期使用含有微量硫化物杂质的氢气,寿命将缩减到3000~4000小时。我国没有氢燃料电池用氢的专用标准,多为工业用氢标准,主要是对部分杂质种类和含量缺少相关细则,同时也没有非常完善精确的检测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