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热线: 400-678-3556

宝鄂百科

锂电池何去何从,锂电池的回收技术及应用分析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4-14 10:17    点击量:
针对动力电池回收需求,国家已通过《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建立起政策框架,相关细则亦在推进。锂电池回收兼具环保性和经济性,是构筑产业链闭环的关键。梯次利用通过延长其动力电池使用期限的方式实现经济;原料回收通过直接收回元素实现经济性。同时锂电池回收具有环保的必要性。
 
鉴于此,我们趁大家学习热情未退之际,
 
有幸邀请到东旭集团旭江科技总经理史晨星老师为大家开讲第二课
 
 
国内市场单年报废增量为:0.61,3.9,22,28.65万吨(2017-2020);另一种算法,按照动力电池出货量计算,在2016年30.7GWh,平均140Wh/kg的质量比能量的基础上估算,按4年寿命,2020年的新增报废量也达到了20万吨,这仅是未考虑历年累计值的结果。
 
但为什么说它涂着“芥末”,因为目前这几个方面“难以下咽”:
 
第一 上游来源难。目前电池回收的来源,一是生产中的B品以下电池,包括研发过程中需报废的电池包,二是车辆退役下来的电池包;这两部分的状态存在量小且产品型号参差不齐的状况,给回收的来源增加了收集成本;
 
第二 中游物流难。一个动力电池包重量一般大于200kg,搬运需要借助叉车等辅助手段,而退役电池运输又需要危险品运输资质,储存也需要合适环境的仓库,如果长期放置,定期还需要进行绝缘检测,对电池状态数据进行监控,等维护成本,所以不立即回收,废旧电池真可谓“烫手山芋”。
 
第三 下游回收难。电池回收单从利润角度看,回收材料获得的收益还不能完全覆盖材料分解工艺的成本。而电池拆解及材料回收工艺本身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回收厂商动力不足。
 
 
 
谁会来接动力电池回收的“最后一棒”
 
1.“最后一棒”会是社会群体还是专业公司?
 
既然目前“接棒”动力不足,我们不妨借鉴更成熟的铅酸电池回收现状来推测动力锂电回收未来,以下是我国铅酸电池回收的现状:
 
· 资质的废旧蓄电池回收资质的公司有34家;
 
· 国内每年产生废旧铅酸蓄电池约350万吨;
 
· 国内废铅酸蓄电池回收存在三大主体:社会群体回收量占总量的85%以上,再生铅生产企业的回收量约占8%,蓄电池分销商的回收量约为7%。(以上为《中国环境报》报道数据)
 
为什么通过正规渠道回收的再生铅比例如此之低(15%),笔者认为主要两个方面,第一回收技术门槛低,取出铅板,到掉酸液,用锅加热融化后,利用密度的差异就可以提炼出铅;第二,铅酸电池的分布分散,主要集中于汽车12V电源,电动自行车,电信基站后备电源等,单体可回收容量低而又分布范围广,并不利于大规模的整体回收。
 
 
 
上市公司铅酸回收的企业情况如何呢:
 
·“豫光金铅2015年发行股票数量不超过9200万股,发行底价为20.08元/股,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8.47亿元,拟投入废铅酸蓄电池回收网络体系建设项目、三期废铅酸蓄电池综合处理工程项目、废铅酸蓄电池塑料再生利用项目、含锌铜渣料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并用于偿还银行贷款。公司股票于7月3日起复牌交易。”
 
1502757250796995.png
 
数据来源:大智慧上市公司公开资料
 
· 南都电源
 
1502757271274345.png1502757278900010.png
 
数据来源:大智慧上市公司公开资料
 
以上材料表明我国铅酸电池回收的现状:首先大规模铅回收是赚钱的,但是毛利很低(典型值小于10%);专业回收原料不足(专业回收15%),大部分铅被社会群体回收。
 
那么,未来动力锂电回收也会是这样的情况嘛,笔者认为并不然,原因有三:
 
· 不正规处置的后果不同。铅酸污染在于无形的化学污染,缓慢而不易察觉,而动力锂电真正的化学污染较铅酸低,但有形的高压体系却带来了直接的安全隐患,不正确处置会燃烧爆炸,势必引来更明显的安全隐患和更强的监管;
 
· 回收的技术门槛不同。从车上退役的电池一般以电池包形态存在,目前电池包电压大于300V是常态,未来500-600V的包将大量出现,对于没有经过高压安全培训的人,拆解这样的电池包可以说是无从下手,安全风险极大;而即便顺利进行了电池包的拆解,锂电电池复杂的化学体系构成,又增加了回收工艺的复杂性;
 
· 回收的集中度不同。铅酸电池单车体积当量小,集中处置不方便;但搭载动力锂电的乘用车及商用车单位处置量较集中,而伴随着今年物流车的放量,运营公司集中采购的电动物流车也将迎来集中处理的未来。
 
综上所述,动力锂电的处理较铅酸电池的处理来说,会更集中,而且专业化程度更高,专业的回收公司将扮演重要的角色。 
 
 
 
2.“最后一棒”会是哪类专业公司?
 
谁愿意来接动力锂电回收的“最后一棒”,我们回到问题本质,愿意接必然能是得到利益或者被迫于义务。
 
 
 
综合来看回收的驱动力包括三部分:梯次利用价值+回收的材料价值+政府政策驱动,梯次的价值在于好电池的剩余价值大于来源渠道获得价值;材料回收的价值在于处理电池成本低于回收得到的材料成本;政策驱动力在于获得的正向补贴收益大于逆向违规成本,咱们可以一个个分开来分析:
 
 
 
首先是梯次利用。这其实是“回收”过程中“较轻松”的环节,甚至不能定义为回收,谁会来做?显然如果能产生利润的话,整车厂和电池厂直接投资来做是更有优势的,因为作为梯次利用能否盈利的两大核心,第一在于“好电池”的筛选,第二在于低成本的电池组的重构;
 
“好电池”的筛选。回收角度如何评价电池好,固然,作为第三方的回收公司可以拿到电池后再通过对电池进行测试来判断,例如测量报废电池的电压内阻,复杂一点可以拆成单体后,打HPPC,或者进行一些温度耐久试验来做更深层次的判断,但是显然电池在“巅峰”时期效力的历史数据是拿不到的,有些电池是否经历过过充过放,单从开路电压和交流内阻的测量是无法判断的,而这些却是电池的原厂家或者整车厂可以通过读DTC或者标定的历史数据所获得的;另一方面电池的衰减曲线往往也是“原产地”有更深入的研究,有些电池在设计时比如到80%容量以后,再进行循环,电池实际衰减就会陡降,这些往往都是第三方想做梯次利用公司所不了解的设计细节;
 
电池组的重构。这一块显然也是需要动力电池在设计之初就应该在模块结构和BMS设计方面考虑的,如何降低电池的重构成本,如何将电池单体设计成一个全寿命周期缓慢衰减的电池,日历寿命的使用时间足够长,电池注液量与保液能力的考虑,这其实是需要权衡的,需要站在电池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去考虑。显然这些也都是应该在电池出厂前就应该完成的,因此晓宇认为这一块也是电池厂或者整车厂(整车的pack厂)具有优势的地方,他们来做更有可能利益最大化。目前出货量较大的北汽,BYD等整车厂以及CATL,合肥国轩等电池厂均展开了梯次利用业务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