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热线: 400-678-3556

宝鄂百科

插着充电线玩手机,机身发烫手机电池会爆炸吗?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4-18 12:00    点击量:
答: 应该是存在插电玩手机爆炸的案例,但我不能辨别哪些是真新闻、哪些是假新闻。譬如网易手机频道,如果苹果不续费就会出现苹果手机爆炸,三星不续费就会出现三星手机爆炸的新闻……
试着分析了一下,边充电边玩手机,会使充电发热(源自于电池内阻,电能来自于充电线) 与用电发热(源自于 CPU 与屏幕,电能来自于充电线)的两种发热效应同时发生,温度会更高,从而有可能引发爆炸的风险(如果电池质量不合格)。
 
说到底,爆炸是电池安全问题,不是电池寿命问题,有些跑题了。
 
@戴伟杰 质疑:“没用完的情况,如用到 50% 再充电和用到 10% 再充电,结果差异很大,第一种不利于电池寿命,第二种有利。”。
答:从质疑的角度来看,我理解并同意他想表达的意思,但实际上他的看法与本回答的结论并不矛盾。之所以 @戴伟杰 会提出这样的质疑,主要是我觉得知乎与学术期刊是不一样的平台,受众的需求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在推导结论时跳过了一些繁琐的分析步骤。我觉得知乎上读者最需要的是类比的机理解释与直观的结论,如果长篇大论反而达不到传播知识的效果。不过既然@戴伟杰 质疑了。那么关于这个问题,我就彻底答一下,以做一了结。
 
锂电池寿命衰减机理主要分为两种:
 
第一种为循环衰减。把电池想像成一个管状物,充电就是往上撸,放电就是往下撸。上下完整撸一次就是一个完整的循环,撸到一半就是半个循环,撸久了电池就坏掉了,这就是所谓的循环衰减。而循环衰减主要是充电衰减,就是发生在往上撸的时候。
第二种为静置衰减。也就是说,把电池静静地放在那里不撸,自己也是会坏掉的。坏掉的速度取决于手的位置,手的位置越高(电量越高),坏掉的就越快。
两种衰减速度的数量级是不同的。就手机电池来说,基本上每天都在撸,循环衰减对寿命的损害比静置衰减至少要大一个数量级。那么我们的策略是什么?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抓主要矛盾的哲学常理,应该第一优先级做到尽量减少循环衰减,减少撸的深度与次数;其次才是减少静置衰减,即降低手的高度。
 
讲述完以上原理之后,咱们在回过头来看看“没用完的情况,如用到 50% 再充电和用到 10% 再充电”的情况,想表达的意思应该是指“10% 下的静置衰减速度要慢于 50%”。
 
对于大多数人使用手机的情景来说,当他面临 “我是让手机电池处于 50% 电量状态,还是 10% 的电量状态”的抉择时,通常是处于以下几种情况:
 
Case 1: “我现在手机电量 50%,虽然充电线就在旁边,我还是决定用到 10% 再去充电”。——这相当于增加了循环衰减,而去减少静置衰减,是得不偿失的。虽然说,从 50% 往 10% 的往下撸放电是不衰减的,但放了的电肯定是要再充电撸回来的啊,是跑不掉的。
Case 2: "我现在手机电量 10%,但暂时不充电,准备等出门前 2 小时再充电到 50% 或 100%" —— 这种策略,在不增加循环衰减的速度下,的确是减少了静置衰减,会优化电池寿命。这种情况我在原回答的“最优”策略中也提到了。这种“最优”策略的实施依赖于“智能充电器”,而为了保护成本只有几十元的手机电池,去增加一个智能充电器,在成本上是不划算的,在市场上也是消费者不喜欢的。因此这种策略一般是不可行的。
Case 3: “我现在手机电量是 100%,今天计划用电 10%。我准备一口气用到 10%,而不是先用到 55% 充电,再用到 55%” ——诚然,“一口气用到 10%”的策略,是比“先用到 55% 充电,再用到 55%”要有优势的。但这种优势的代价就是放弃了中途充电的机会,而增加了把电用光的风险。这种策略的先决条件是“我 100% 确定今天我只用 90% 的电,而不会更多”。其实这个问题可以类比电动汽车的里程焦虑问题 (Range anxiety),这是阻碍电动汽车普及的一大因素。对于普通手机消费者来说,这种策略一般是不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