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生态环境部等九部委联合发布了《废铅蓄电池污染防治行动方案》。目标:整治废铅蓄电池非法收集处理环境污染,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提高废铅蓄电池规范收集处理率。到2020年,铅蓄电池生产企业通过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实现废铅蓄电池规范收集率达到40%;到2025年,废铅蓄电池规范收集率达到70%;规范收集的废铅蓄电池全部安全利用处置。
2019年1月底,生态部、交通部印发《铅蓄电池生产企业集中收集和跨区域转运制度试点工作方案》。目标:到2020年,试点地区铅蓄电池领域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废铅蓄电池集中收集和跨区域转运制度体系初步建立,有效防控废铅蓄电池环境风险;试点单位在试点地区的废铅蓄电池规范回收率达到40%以上。
直至2019年4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批准发布国家标准《废铅酸蓄电池回收技术规范》。这也意味着,废铅蓄电池回收行业正式步入“合规”之路。 由于废铅蓄电池来源广泛且分散,部分非正规企业和个人为谋取非法利益,导致非法收集处理废铅蓄电池污染问题屡禁不绝。据悉,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铅锌分会副理事长马永刚表示,我国正进入一个电池报废高峰期,每年铅蓄电池理论报废量超过600万吨;保守估算,超过60%的废旧铅蓄电池流入非正规渠道。而据SMM了解,在2015年之前这一比例增一度高达80%,正规再生铅企业普遍呈“吃不饱”状态。
此外,近年来,随环保要求提高,再生铅行业产业升级,且产能逐步从非持证企业转移到持证企业。据SMM统计,2018-2020年,持证再生铅企业新扩建产能每年平均增加60-70万吨(折合废铅蓄电池处理能力约100万吨),预计到2020年废铅蓄电池处理能力将达到1000万吨以上。而废铅蓄电池市场回收体系的形成,促使废铅蓄电池进一步流向正规渠道,也为再生铅合规产能的释放提供了条件。
如果将新旧蓄电池串联使用,那么在充电状态下,旧
蓄电池两端的充电电压将高于新蓄电池两端的充电电压,结果造成新蓄电池尚未充满,而旧蓄电池早已经过高,而在放电状态下,由于新蓄电池的容量比旧的蓄电池容量大,结果造成旧蓄电池过量放电,甚至引起旧蓄电池反极,蓄电池鼓胀造成副作用。
它会损耗新蓄电池的电能,同时也会造成电器内部的电压不稳,也存在着旧蓄电池使用过度所带来的危险。
引起爆炸的三种原因:
1、蓄电池内压过高引起蓄电池壳爆炸
由
铅酸蓄电池工作原理,人们知道在蓄电池充电过程中,尤其是充电末期由于过充电,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短路、严重硫化以及充电时电解液温度急剧上升,都会使水分大量蒸发,这时若加液孔盖的通气孔堵塞,由于气体太多来不及溢出,电池新国标执行之前的蓄电池内部技术构造简单,压力将升得很高,先引起蓄电池槽变形,当内压达到一定压力会从蓄电池槽盖结合处或其他薄弱处爆裂,这是一种物理过程。
当蓄电池内部压力高于0.25MPa时蓄电池发生爆裂,爆裂位置位于槽盖热风结合处或应力集中的边角处。
2、氢气遇明火形成的蓄电池爆炸
H2和O2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为H2占混合气体体积的4%-96%,H2和空气的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为H2占混合气体体积的4%-74%。如果过充电量的80%用于电解水,蓄电池内部的H2含量大于爆炸范围之内,当蓄电池中或空气中的含氢量累积至爆炸极限时,遇到明火就会形成爆炸,这是一种化学反应。
研究发现蓄电池的爆炸属于支链爆炸反应。此类爆炸太多发生在过充电情况下,如果蓄电池内部极柱、穿壁焊等处存在虚焊点,蓄电池的爆炸几率较高。一个合格的蓄电池在正常的使用条件下不会发生自发热爆炸反应。当蓄电池充电电压汽油车高于14.4V,柴油车高于28.8V,在火种同时存在的条件下,可能发生爆炸现象。通过对蓄电池爆炸的车辆检查,发现大部分电压调节器存在缺陷,蓄电池处于严重的过充电状态。
3、排气孔堵塞
由于传统铅酸蓄电池排气孔堵塞,蓄电池先爆裂,爆裂引起蓄电池震动,极柱接线不牢产生火花,从而形成爆炸。要使蓄电池系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首先要正确地选择蓄电池,UPS与通讯用蓄电池在设计上就存在不同:有些蓄电池具有较好的循环特性;有些蓄电池适宜启动;有些蓄电池适宜低温环境;有些蓄电池适宜小电流放电等等。
在挑选蓄电池时,了解各种蓄电池在工艺间上和使用上的差异是非常必要的,首先要充分了解用户本身对产品的需求。例如后备电源系统容量需求、使用的频率、使用的环境、主要用途、使用寿命、可靠性要求、瞬间放电率、整流器的规格和其他蓄电池相关性能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