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锂电池安全稳定性相对较差吗?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4-20 11:39
点击量:次
前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高速增长,随之而来的是该领域起火事故数量的增多。据了解,起火的8辆新能源物流车中,4辆是在充电过程中发生自燃;3辆是在行驶过程中发生自燃;1辆是停车状态中发生自燃。不仅国内新能源汽车频发起火事故,美国纯电动汽车公司特斯拉也未能幸免,今年五月份,仅在一周之内,特斯拉电动汽车就发生两起起火事故。
据了解,引起电动汽车自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碰撞引起的燃烧,二是电池散热不够引起燃烧,三是系统短路引起燃烧,四是电控系统出现问题,导致在充电过程中的燃烧。
无论是哪种原因导致的自燃,都对电动汽车的安全性造成了严重威胁。
杨裕生指出,对电动汽车来说,不论是商用车还是乘用车,都事关人命,必须把安全性放在第一位,其他问题为之让路。
“安全性是新能源汽车发展必须保持的底线,希望全行业的所有参与者要能够认真的对待。”
在今年的泰达论坛上,就行业热议的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瞿国春特别强调。
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新能源汽车创业投资子基金合伙人兼总裁方建华坦言,国内电动汽车事故频发的现象,也折射出整车厂与电池厂对产品的质量和安全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行业仍处于野蛮增长的状态。
某整车厂电池工程师杨悦(化名)对记者表示,电动汽车起火应该分情况讨论,如果是自然状态下起火,应该是电池本身或者整个系统的问题,在强烈撞击下燃油车也有爆炸的可能性。
此前,某业内人士发文称对三辆发生自燃的新能源汽车做了拆解,分析发现电动汽车自燃频发是涉事动力电池企业和电动车企不重视安全,为了降低成本,对电芯品控不严、BMS设计要求太低、没有对动力电池包足够的安全设计保护等
一、锂电池负极容量不足
当锂电池正极部位的负极部位容量不足时,充电时所产生的锂原子无法插入负极石墨的间层结构中,会析在负极的表面,形成结晶。
在锂电池中长期形成结晶会导致短路,这时电芯急剧放电,会产生大量的热,烧坏隔膜。高温会使电解液分解成气体,当压力过大时,电芯就会爆炸。
二、水份含量过高
充电时,水份可以和锂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锂,使电芯的容量损失,易使电芯过充而生成气体,水份的分解电压较低,充电时很容易分解生成气体,当这一系列生成的气体会使电芯的内部压力增大,当电芯的外壳无法承受时,电芯就会爆炸。
三、内部短路
内部电芯短路造成大电流放电,产生大量的热,烧坏隔膜,而造成更大的短路现象,会使电解液分解成气体,内部压力过大,电芯就会爆炸。
四、锂电池过充
电芯过充电时,正极的锂过度放出会使正极的结构发生变化,而放出的锂过多也容易无法插入负极中,也容易造成负极表面析锂,而且,当电压达到4.5V以上时,电解液会分解生产大量的气体。上面种种均可能造成爆炸。
五、外部短路
外部短路可能由于正负极接错所导致,由于外部短路,电池放电电流很大,会使电芯的发热,高温会使电芯内部的隔膜收缩或完全坏坏,造成内部短路,因而爆炸。一.外部短路
外部短路可能由于操作不当,或误使用所造成,由于外部短路,电池放电电流很大,会使电芯的发热,高温会使电芯内部的隔膜收缩或完全坏坏,造成内部短路,因而爆炸。外部短路可能的工位:
² 上电芯未对好,造成正负极接触;
² 电芯在周转过程中打火;
² 用户在使用时正负极短路;
² 保护线路板失效。
二.内部短路
由于内部产生短路现象,电芯大电流放电,产生大量的热,烧坏隔膜,而造成更大的短路现象,这样电芯就会产生高温,使电解液分解成气体,造成内部压力过大,当电芯的外壳无法承受这个压力时,电芯就会爆炸。内部短路的工位:
² 正负裁大片毛刺;正负极分小片掉料;负极铆焊未拍平,有毛刺;
² 卷绕不齐;上部胶位置不对;高温胶纸包住负极耳;贴底部胶未完全包住底部;
² 隔膜纸有砂眼;烘烤时温度太高烘坏隔膜;
² 压扁时压力太大;
² 组装短路电芯未检出;组装微短路电芯下流;激光焊短路电芯未检出;
三.过充
电芯过充电时,正极的锂过度放出会使正极的结构发生变化,而放出的锂过多也容易无法插入负极中,也容易造成负极表面析锂,而且,当电压达到4.5V以上时,电解液会分解生产大量的气体。上面种种均可能造成爆炸。过充可能的工位:
² 预充时电流设置过大;预充柜个别点电流过大;检测时电流设置过大;
² 电芯容量不足;
² 检测时个别点电压偏大;用户使用时充电器电压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