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阻碍电池产业发展的三大因素有哪些吗?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5-07 13:04
点击量:次
尽管过去几年我国太阳能电池产业发展迅速,但仍没有改变上游原料和下游应用市场严重依赖海外的“两头在外”畸形产业结构。以下是2016年我国太阳能电池行业发展不利因素分析:
2016年我国太阳能电池行业发展不利因素分析
(一)产业链上游在外,国内企业无技术
由于科技水平制约,我国至今尚无法自主生产太阳能电池产业的核心器件-高纯度多晶硅,近90%需要进口,上游的多晶硅产业的提纯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美国、挪威、德国、日本等七大企业手中。他们垄断了全球多晶硅料供应,抬高了太阳能电池企业的生产成本,削弱了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
(二)产业链下游在外,国内企业无市场
我国太阳能电池产业的产能快速增长,但国内市场需求的“原动力”不足,90%以上的产品销往国外。目前国内对太阳能电池的市场需求,主要依靠国家“无电县送电”、“送电到乡”等大型工程,且大多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消费能力有限。由于缺少政策的支持,国内市场开发严重滞后。
(三)我国光伏产业议价、抗风险能力低
“两头在外”畸形产业结构是导致我国光伏产业议价能力低的重要原因。在产业上游,掌握核心技术的国外七大晶体硅材料供应商,在产业链中处于主导地位;在产业下游,近年来尽管我国加快了太阳能发电市场的开发,但全球主要市场仍集中在欧美和日本。西班牙市场的急剧萎缩,以及德国政策的趋冷化,造成了全球太阳能发电市场增速放缓。直接冲击中国太阳能电池产业。
公告指出,为引导和规范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健康发展,按照《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要求,工信部装备工业司于近期组织专家对网上申报经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初审合格并提交纸质材料的企业进行了技术审查,组织对有关企业现场审核,并对部分企业补充材料进一步审查确认。
根据专家审查意见,现将符合《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目录(第四批)予以公示。公告同时指出,若对公示企业有异议,请于2016年7月1日前以书面传真或电子邮件形式反馈至工信部装备工业司汽车处。
笔者发现,共有31家单体电池企业和1家系统集成企业进入本批次目录。算上此前公布的3批25家企业,截至目前,共有57家动力电池企业进入目录。
《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由工信部于2015年3月份发布,旨在引导规范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健康发展,建立产品生产规范和质量保证体系,加强技术和管理创新,提高产品研发和制造水平,提升产品性能和质量,满足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需求。
《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所指动力蓄电池是指在汽车上配置使用的、能够储存电能并可再充电的、为驱动汽车行驶提供能量的装置,包括锂离子动力蓄电池、金属氢化物镍动力蓄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等,不包括铅酸类蓄电池。企业按自愿原则进行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