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热线: 400-678-3556

宝鄂百科

车用锂动力电池系统的安全性剖析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5-08 19:38    点击量:
1.动力电池安全性问题
 
锂离子动力电池事故主要表现为因热失控带来的起火燃烧。如表1和图1所示。
 
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系统的安全性剖析
 
图1 近年来部分锂离子动力电池事故
 
锂离子动力电池系统安全性问题表现为3个层次(图2)。
 
1)电池系统安全性的“演变”。即电池系统长期老化——“演化”(事故1、2、3、5、7)和突发事件造成电池系统损坏——“突变”(事故4、6)。
 
2)“触发”——锂离子动力电池从正常工作到发生热失控与起火燃烧的转折点。
 
3)“扩展”——热失控带来的向周围传播的次生危害。
 
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系统的安全性剖析
 
图2 动力电池系统安全性问题的层次
 
2.动力电池安全性演变
 
2.1 “演化”与“突变”
 
电池系统长期老化带来的可靠性降低,演化耗时长,可以通过检测电池系统的老化程度来评估电池系统安全性的变化;相比而言安全性突变难以预测,但是可以通过既有事故的形式来改进电池系统的设计。
 
2.2 安全性演化机理
 
电池系统任何部件的老化都可能带来安全事故的触发,如事故1、7。除此之外,电池本身的安全性演化主要表现为内短路的发展。电池内部的金属枝晶生长是造成内短路的主要原因之一。值得一提的是,老化电池的能量密度降低,热失控造成的危害可能会降低;另一方面老化电池更容易发生热失控。
3 电池安全事故触发
 
3.1 热失控机理
 
经过演变过程,电池事故将会进入“触发”阶段。一般在这之后,电池内部的能量将会在瞬间集中释放造成热失控,引发冒烟、起火与爆炸等现象。当然电池安全事故中,也可能不发生热失控,热失控后的电池不一定会同时发生冒烟、起火与爆炸,也可能都不发生,这取决于电池材料发生热失控的机理。
 
图4、图5与表2展示了某款具有三元正极/PE基质的陶瓷隔膜/石墨负极的25 A·h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热失控机理。热失控过程分为了7个阶段。
 
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系统的安全性剖析
 
图4 某款三元锂离子动力电池热失控实验数据(实验仪器为大型加速绝热量热仪,EV-ARC)
 
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系统的安全性剖析
 
图5 某款三元锂离子动力电池热失控不同阶段的机理
 
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系统的安全性剖析
 
表2 某款锂离子动力电池热失控的分阶段特征与机理
 
对于冒烟的情况,在阶段V,如果电池内部温度低于正极集流体铝箔的熔化温度660℃,电池正极涂层就不会随着反应产生的气体喷出,此时观察到的会是白烟;反之则是黑烟。
 
对于起火的情况,引燃的主要原因是喷出的气体温度高于其闪点,电解液气体与氧气剧烈反应。
 
对于爆炸的情况,必备的条件是电池内部具有高压气体积聚,安全阀则是及时释放高压积聚气体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