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rsf代表什么怎么区分?
2018年,电池镍消耗前五大汽车制造商(按降序排列)为特斯拉、丰田、日产、北汽新能源和雷诺。
其中,特斯拉和丰田在2018年生产的所有乘用车中使用了全球电动汽车电池镍消耗总量的56%,特斯拉主要使用在其纯电动汽车的富镍锂离子电池中,而丰田则主要使用于其混动车型的富镍镍氢电池中。
毫无意外,钴使用量的图表精确标记着全球电动乘用车电池供应商的排名,依次为:松下、LG化学、CATL(宁德时代)、三星SDI和AESC。其中,前三大乘用车电池供应商(松下、LG化学,CATL)在2018年所使用的钴总量比其他所有电池供应商的总和还要多。
虽然我们之前多次讨论,钴的特定性质使其在现有技术水平下难以用其他化学物质替代,但是,第一名和第二名之间的差距似乎并不能用钴使用量来进行衡量:毕竟Elon Musk在2018年第一季度财报中就已经暗示,特斯拉/松下电池中钴的使用率很低;而以LG化学生产NCM 811电池举例(镍:钴:锰的比例为8:1:10 10%的钴)仍然使用相对较高比例的钴。
综上所述,电动汽车尤其是纯电动汽车的发展已成燎原之势,从品牌制造厂商到供应商技术与实力都已拉开差距形成梯队,大概已没谁再会对这只屋中的大象视而不见,期待2019风起云涌时能跃起几只妍丽的黑天鹅。
在上一条,已经处于电动汽车生态链顶端的特斯拉,不仅产量与技术都毫无疑问地处处领先。只是,这并不能满足其“加速世界向可持续能源过渡的使命”的达成——
2月4日,特斯拉宣布达成了收购加利福尼亚州的超级电容器和电池组件制造商Mxwell的协议。特斯拉同意以每股4.75美元,总价超过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这家在收购上一周收市时股票交易价格略高于每股3.00美元,估值为1.4亿美元的拥有约380名员工的超级电容器制造商。
但业界普遍认为促成特斯拉如此大手笔的原因其实主要是看中了Maxwell用于锂离电池的新型干电极技术。根据Maxwell的首席化学家和电池科学家在去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对这项涂层技术的描述:“与传统的浆料浇注湿涂层电极不同,Maxwell的DBE具有极高的负载,可生成厚电极,可在不影响物理性能和电化学性能的情况下生产高能量密度电池。Maxwell的DBE表现出比湿涂层电极更好的放电能力。Maxwell通过生产具有出色的长期电化学循环性能的坚固的自支撑干涂层电极薄膜,以及大于10Ah格式的大型袋式电池原型,证明了其发展潜力。”
简单说来,就是更耐用、更高容量密度、更便宜——耐用到按照特斯拉电池组通常大约每周一次完全循环(可根据使用情况而变化)计算,使用新技术的电池能够在接近30年的时间里正常使用,而电池容量仅会降至其原始容量的约90%;容量密度高到甚至能超过300 Wh / kg,也就是说能使电池的续航里程比特斯拉汽车目前使用的电池高出15%至90%;而按照Maxwell的说法,电极涂层集成到当前的电池模块中相对容易,由此将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根据新协议,宁德时代将在2027年以前保证供应给本田约56 GWh(千兆瓦小时)的锂离子电动车电池(基于电动汽车平均55千瓦时的电池组,这大概是可以生产约100万辆电动汽车的供应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