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膜作为锂离子电池中重要的组分材料吗?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5-13 13:48
点击量:次
其失效会直接导致电池的正负极接触而引发内短路。所以深入研究电池隔膜的机械属性,有助于从碰撞安全性的角度来选择电池所用的隔膜。
40层直径16 mm的圆形试件堆叠在一起,在200 kN MTS试验机上进行压缩试验。预载0.5 MPa消除试件的层间间隙,然后加载至100 MPa,再卸载至零应力。每种隔膜重复试验五次。
压缩试验中四种隔膜的名义应力-应变曲线和试验后的变形
干法隔膜具有很高的面内各项异性,并且应力应变曲线上有明显的屈服点。压缩后陶瓷涂层隔膜和无纺布隔膜试件均保持圆形,而干法隔膜试件变形为以MD为主轴方向的椭圆。
穿孔试验
穿孔试验使用的夹具内径32 mm,半球状加载头用聚四氟乙烯制成以减小摩擦,直径分别为3.175 mm、6.35 mm、12.6 mm和25.4 mm。试验在Instron Tabletop试验机上完成,加载速度为12 mm/min,直径为25.4 mm的加载头配合2 kN的载荷传感器进行试验,其余直径的加载头配合使用100 N的传感器。
穿孔试验的试验装置(聚四氟乙烯加载头,直径为6.35mm)
穿孔试验中四种隔膜在不同直径加载头下的载荷-位移曲线
加载头直径为6.35mm时隔膜失效情况
无纺布隔膜穿孔强度最低而陶瓷涂层穿孔强度最高。干法隔膜在大加载头下沿MD方向裂开,而陶瓷涂层隔膜和无纺布隔膜失效面积较小。
拉伸试验中四种隔膜的名义应力-应变曲线
两种干法隔膜各向异性明显,MD方向的强度显著高于另外两个方向,并且-DD和+DD方向强度相同。湿法陶瓷涂层隔膜四个方向上强度相当,但初始的弹性模量不同。无纺布隔膜强度很低,仅为高聚物隔膜的约五分之一,TD和MD下强度相近,但DD方向较弱。陶瓷涂层隔膜和无纺布隔膜在+DD和-DD方向下的应力应变关系也不相同。
干法隔膜三个方向下失效模式不同,陶瓷涂层隔膜三向下模式相似,无纺布隔膜失效应变很小
参考标准ASTM D882设计条状拉伸试件,总长60 mm,标距段长35 mm,按宽度分为 5 mm、10 mm、15 mm、20 mm和25 mm五组。隔膜被夹在笛卡尔坐标纸间,用剃刀沿机器方向(MD)、横断方向(TD)和两个对角方向(+DD和-DD)共四个方向切成试件。试验在Instron 5944单向拉伸试验机上完成,拉伸速度为25 mm/min,用于测力的载荷传感器量程100 N,而应变由数字图像相关法(DIC)得到。为了建立锂离子电池的失效预测模型,提高电动车用储能设备的安全性,有必要对电池模组进行极端冲击载荷下的机械滥用试验。试验矩阵可由冲击速度、冲击质量、模组受载方向和冲击头形状等多个影响因素组合生成。电池模组在不同加载工况下的变形和损伤模式,以及发生短路和热失控的可能性,均值得深入分析。这里我们以一种电池为例,介绍整个试验与分析过程。
试验选用的电池模组内含8个软包电池单体,额定电压7.4 V,额定电量 80 Ah,长(X向)270 mm,宽(Y向)160 mm,厚(Z向)73 mm,质量4.9 kg,其结构如图1所示。各块模组在试验前均充电至100% SOC。试验在落锤试验机上完成,通过自制的载荷传感器采集冲击载荷,应用非接触测量技术获取电池的变形数据。试验用落锤试验机经过专门针对电池碰撞试验的改造,除加装了防护罩和消防系统外,还增加了专业的烟气过滤排放设备,兼顾了安全和环保的要求。
电池模组冲击试验装置:(a) 落锤试验机及烟气过滤和排放系统,(b) 电池模组固定方式;(c)X向冲击试验;(d) 不同冲击头下的Y向冲击试验;(e) 不同冲击头下的Z向冲击试验
展示了工况1至3的试验结果,可以看出,试验在三个工况下表现出了相近的规律。在初始阶段,框架结构的初始屈曲导致了载荷曲线上的第一峰。在接下来的阶段里,载荷曲线在一个较低的范围内波动,这个阶段里框架结构逐渐发生屈曲和破碎,同时电池单体也在以屈曲和折叠的模式变形。当侵入量大于160 mm后,载荷曲线显著上升,这时电池单体已经在冲击头作用下被压实。三种工况下均未观察到热失控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