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导致了电池的热失控呢?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5-19 18:31
点击量:次
失控并不是那么容易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热失控?有电池的内因(自发的),也有外因。什么叫内因,那就是你正常使用,不磕不碰不犯错,电池内部自己莫名其妙短路自燃了。只要是能够通过国家标准检验的产品,这个概率是其实是很低的。
内因受材料和工艺影响。磷酸铁锂就比三元锂安全,因为它的热失控温度更高(三元190℃,磷酸铁锂230℃),出问题的概率也就低。但目前来看,比起材料造成的差异,工艺的影响更大,比如电池制造过程中隔膜表面吸附有导电的金属粉末、电池各部件尺寸不能精确匹配、电极片边缘不平整、电解液分布不均匀、正极材料纯度不够等等都有可能造成电池内部短路,导致不可逆的温升起火。
外因和错误的使用有关,包括过充、外短路、高温、超压和外力冲击等。过充电会导致正极过度脱锂而负极过度嵌入,产生锂枝晶,对正负极造成不可逆的损坏并持续升温。
锂电池的压力也可以分为内压和外压,内压来自于电解液的热膨胀、锂枝晶形成、气体转变等;外压来自于环境压力、机械碰撞带来的挤压、压力变化等,不论外压还是内压,超过一定限度,电池内部强度较低的隔膜、粘结剂就会产生变形、导致锂电池内部短路工作异常,引发事故。
外力的冲击、振动、跌落、挤压、穿刺等行为也会导致电池隔膜破裂并致使短路,对于电池组,外力也可能导致控制芯片及器件的损坏,进而引发剧烈燃烧乃至爆炸事故。相对于磷酸铁锂电池,三元锂电池在面对针刺和外部高温试验时温升更大,毒性气体释放量也更大,热失控温度低,潜在危险也更高。
但有什么办法呢?电动车想要跑得远,能量密度就得高,三元锂电池才能够符合要求,至于安全,就得看车企BMS、电池封装等的水平了。
☆不仅要电池强,电堆/电控更要强
电池作为一个危险品是确定的事实,车企的工作就是将这种危险降到最低。怎么做?一预防,二避险。动力电池的应用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不能保证电池热失控完全不发生的情况下,要通过BMS、TMS、熔断保护、热障、结构集成等,在成组设计中设置多重的安全保证。
过充放是导致锂电池产生热失控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电池管理系统BMS就需要防止电池过充放。这并不简单,由于生产一致性问题,每颗电池单体的特性必然存在差异,可能有的电池已经充满了,而另一部分则还需要充电,此时,BMS就需要第一,估测电池的荷电状态(SOC),保证电池的电量始终在合理的状态,第二,动态监测,实时监测电池组中电池单体的端电压、充放电电流等, 避免出现过充和过放现象。第三,为每个电池单体均衡充电,保证电池组内部单体的一致性。还需要考虑锂电池在使用过程中老化情况的不一致性,估算电池的SOH(State of Health电池健康状态),7000多节电池单体,控制的难度可想而知。
这是过充放的预防,当锂电池因为其他原因(碰撞、变形、环境温度过高等等)产生潜在风险时,控制器应能够及时通过各种措施(强迫空气对流法、液冷法、相变材料法等)控制电池温度。当电池产生明火时,激活电堆内部的灭火程序。而被动的电池包装设计则需要组织降低险情的蔓延速度,通过不同电池模组之间的隔断以及外部短路的管控,降低电池发生爆燃的速度,让人有足够的时间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