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的快速充电电路的特性及分析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3-03 15:22
点击量:次
尽管锂离子 (Li-ion) 电池存在一个缺点,即设计人员必须限制充电速率以避免损坏电池和造成危险,但这种电池的优势巩固了其作为便携式电子产品主要电源的地位。幸运的是,如今的锂离子电池更加耐用,并可使用“快速充电”技术更快地进行充电。
本文将详细介绍锂离子电池的发展、电化学的最佳充电周期以及一些快速充电电路。本文还将解释加速充电的缺点,使工程师能够在下次设计充电器时做出明智的选择。
锂离子 (Li-ion) 电池背后的概念很简单,但仍然历经了四十多年的努力并投入大量研究资金,才开发出为当今大多数便携式产品可靠供电的技术。
最早的电池很脆弱,在充电期间容易过热,但是经过不断发展,这些缺点已被克服。尽管如此,为确保达到满电量,同时避免因过度充电而带来相关的永久性损坏风险,充电时仍然需要按照精确的方案来限制充电电流。好消息是,材料科学和电化学的最新发展提高了电池离子的迁移率。迁移率越高,充电电流越大,并能加快充电周期“恒流”部分的充电速度 。
得益于这些发展,配备最新一代锂离子电池的智能手机能够在 20 到 30 分钟内从约 20% 的电量充电至 70%。电池能快充至四分之三电量,这一技术吸引了时间有限的消费者,为支持安全快速充电的充电器开辟了一个市场领域。为应对此趋势,芯片供应商为设计人员提供了促进各种充电速率的 IC,以便加快锂离子电池的充电速率。虽然实现了更快的充电速率,但始终需要进行权衡。
便携式电源增强
锂离子电池基于插层化合物。这种材料具有层状晶体结构,可让锂离子从层迁移或驻留在层间。在锂离子电池放电期间,离子从负电极通过电解质移动到正电极,使电子在电路中沿相反方向移动,从而为负载供电。一旦负电极中的离子耗尽,电流就会停止流动。给电池充电会迫使离子在电解质中移回并将其自身嵌入负电极中,为下一个放电循环做好准备
锂离子电池的快速充电电路的特性分析
在锂离子电池中,锂离子从一个插层化合物移动到另一个插层化合物,而电子在电路中流动,从而为负载供电。
如今的电池使用基于锂的插层化合物,例如正电极采用锂钴氧化物 (LiCoO2),由于比高反应性纯锂稳定得多,因此也更安全。负电极则采用石墨(碳)。
虽然这些材料令人满意,但并不完美。每次离子移动时,一些离子会与电极发生反应,变成材料的固有部分,从而失去电化学反应能力。因此,随着自由离子的供应逐渐耗尽,电池寿命也在缩短。更糟糕的是,每个充电循环都会导致电极的体积膨胀。这会对晶体结构施加应力,并导致微观损伤,从而降低电极容纳自由离子的能力。而这样就会限制充电周期的次数。
一直以来,解决这些不足之处都是近期锂离子电池研究的重点,其主要目标是将更多锂离子填充到电极中以增加能量密度(定义为每单位体积或重量的能量)。这使得离子更容易移入和移出电极,而且也能轻松通过电解质(即,增强离子迁移率)。
充电时间(针对给定电流条件)最终取决于电池的容量。例如,当使用 500 mA 电流进行充电时,3300 mAhr 智能手机电池的充电时间约为 1600 mAhr 电池的两倍。考虑到这一点,工程师用“C”来定义充电速率,其中 1 C 等于电池可供电一小时的最大电流。例如,对于 2000 mAhr 的电池,C = 2 A。相同的方法适用于充电。将 1 A 的充电电流施加到 2000 mAhr 电池相当于 0.5 C 的速率。
那么,得出的结论似乎就是,增加充电电流将会减少充电时间。确实如此,但只是在某种程度上是。首先,离子的迁移率有限,因此如果充电电流的增加量超过某个阈值,并不会使离子移动得更快。相反,能量实际上会以热量的形式消散,造成电池内部温度升高,并产生永久性损坏的风险。其次,在高电流下,不受限制的充电做法最终会导致大量离子嵌入负电极中,令电极解体并损坏电池。
最近的发展显著改善了最新锂离子电池的离子迁移率,允许使用更高的充电电流,同时内部温度不会危险地升高。但即使在最现代的产品中,仍存在过度充电的风险,因为这是电池物理结构的直接结果。因此,锂离子电池制造商规定了严格的充电方案,帮助保护产品免受损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