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的原因有哪些?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8-25 13:39
点击量:次
1 热失控原因分析
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主要是因电池内部温度上升而起。目前商业锂离子电池中应用最广的电解液体系是LiPF6 的混合碳酸酯溶液,此类溶剂挥发性高、闪点低、非常容易燃烧。当冲撞或者变形引起的内部短路,大倍率充放电和过充,就会产生大量的热,导致电池温度上升。当达到一定温度时,就会导致一系列分解反应,使电池的热平衡受到破坏。当这些化学反应放出的热量不能及时疏散,便会加剧反应的进行,并引发一连串的自加热副反应。电池温度急剧升高,也就是“热失控”,最终导致电池的燃烧,严重时甚至发生爆炸[2-3] 。
总的来说,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原因主要集中在电解液的热不稳定性,以及电解液与正、负极共存体系的热不稳定性两个大的方面[4]。
目前从大的方面来看,安全型锂离子电池主要从外部管理和内部设计两个方面来采取措施,控制内部温度、电压、气压来达到安全目的。
2 解决热失控的策略
2.1 外部管理
1)PTC(正温度系数)元件:在锂离子电池中安装PTC 元件,其综合考虑了电池内部的压力和温度,当电池因过充而升温时,电池内阻迅速提高从而限制电流,使正负极之间的电压降为安全电压,实现对电池的自动保护功能[2,4]。
2)防爆阀:当电池由于异常导致内压过大时,防爆阀变形,将置于电池内部用于连接的引线切断,停止充电。
3)电子线路:2~4 节的电池组可以预埋电子线路设计锂离子保护器,避免过充及过放电,从而避免安全事故发生,延长电池寿命[4]。
当然这些外部控制方法都有一定效果,但这些附加装置增加了电池的复杂性和生产成本,也不能彻底解决电池安全性问题。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内在的安全保护机制。
2.2 改进电解液体系
电解液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血液,电解液的性质直接决定了电池的性能,对电池的容量、工作温度范围、循环性能及安全性能都有重要的作用[2-5]。目前商用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体系,其应用最广泛的组成是LiPF6、碳酸乙烯酯和线性碳酸酯。前面两个是不可或缺的成分,它们的使用也产生了电池性能方面某些局限,同时电解液中使用了大量低沸点、低闪点的碳酸酯类溶剂,在较低的温度下即会闪燃,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5]。因此,许多研究者尝试改进电解液体系以提高电解液的安全性能。在电池的主体材料(包括电极材料、隔膜材料和电解质材料)在短时间内不发生颠覆性改变的情况下,提高电解液的稳定性是增强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的一条重要途径[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