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回收业目前面临的难点和困扰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8-29 09:05
点击量:次
回收业目前面临的难点和困扰
有关专家曾表示,“燃油汽车到新能源汽车是从‘黑色’到‘绿色’,做好动力电池回收就是打通了‘绿色’到‘绿色’的闭环,没做好那就是从‘绿色’退回到‘黑色’。”我国动力电池回收业目前还是一个新兴产业,在回收模式、体系建设、市场监管、商业化模式等诸多方面,还在不断探索成长。目前,我国动力电池回收业在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依旧存在以下难点:
第一,电池型号繁杂。当前我国退役下来的动力电池,各家电池厂商生产的电池规格各不相同,电池型号繁杂、品种多样,针对单一型号电池的回收难以形成规模,增加了回收的成本,阻碍了动力电池回收过程中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的进程。
第二,磷酸铁锂回收利润不足。据统计,目前我国退役下来的动力电池中,磷酸铁锂电池占据多数,磷酸铁锂电池在报废回收的环节,因其有价金属含量较低,利润空间不大,动力电池回收企业在对其回收利用上,明显动力不足。
第三,回收成本高。我国动力电池在回收环节,回收的成本价格较高,进而导致回收的动力电池后续的再制造成本增加,在梯次利用方面与新电池相比,短期内并不具备价格优势。新电池在产品稳定性等方面可能还会优于梯次利用的动力电池,因此,严重制约了废旧动力电池在梯次利用方向上的推进。
第四,残值评估缺乏一致性。我国动力电池回收业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还缺乏行业内认可的数据分析系统和评价系统。废旧动力电池在回收过程中,对于电池容量的衰减程度、衰减速度、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使用寿命、电池内所含元素的价值、电池的整体品质如何等问题,目前在采集并建立完整的数据库等方面依然存在难点。
我国有些企业已经在这一方向上有所尝试,如北京匠芯研发的国内首个集电池溯源、监控、评估及运营于一体的大数据分析网络平台,可实现对退役动力电池的快速评估,但目前也只是在进行小规模应用。
第五,退役电池数量少。尽管当前我国动力电池正逐步进入规模化退役期,但大规模的退役潮还未来临。目前回收的动力电池多来源于电池制造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不良品,以及“十城千辆工程”推广车辆的退役电池,其回收量还不足以支撑足够的利润空间。因此,我国动力电池回收业目前还存在产业链下游企业争夺挤占有限资源的情况。
第六,回收网点存储条件有限,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在回收网点建设方面,目前我国主要网点的布局模式为车企依托自有销售渠道自建回收网点,以及与第三方回收企业共建回收网点。其中,车企自建的回收网点通常依托经销商的4S店,进行相应的动力电池回收工作。根据消防等级的要求,锂离子电池属固体可燃物,存储条件需满足丙二类的防火要求,而许多4S店并不具备满足退役动力电池存储条件的库房。同时,在专业技术人员的匹配上,4S店内维护管理人员多为车辆维修人员,缺乏专业的电池技术人员。当贮存的退役动力电池在4S店出现问题时,没有专业人员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正确的处置,无形之中增加了安全隐患。
回收体系正逐步完善
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我国在动力电池回收领域的起步并不算早。日本是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在回收动力电池方面起步较早,通过国家立法以及对电池生产企业进行补助的方式,推动动力电池回收业的发展。美国提倡由电池生产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完成电池回收的计划,美国国际电池协会制定了押金制度,促使消费者主动上交废旧动力电池。德国政府通过立法确认动力电池回收由生产者承担主要责任,利用基金和押金机制建立了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