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未来工作如何开展?有什么要求?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3-10 10:03
点击量:次
1月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主持召开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和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专题汇报会。
会上,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深圳贝特瑞、宁德时代、东软睿驰、中国铁塔等单位代表分别介绍了创新中心和创新联盟最新动态,锂电350项目研发进展,以及电极材料、大规模智能制造、乘用车动力电池系统、回收利用等分中心建设有关情况。
辛国斌充分肯定了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的建设和运行模式,指出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是工业和信息化部授牌的第一个制造业创新中心,自2015年成立以来,通过积极发挥社会资本作用、加强分中心建设等已实现盈利,基本解决了知识产权和利益分享等问题,对其他创新中心的建设、制度和管理模式都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继续加大对创新中心建设和运行的支持力度。
辛国斌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创新中心继续组织好锂电升级工程,搭建良好的协同创新平台,联合先进企业和研究机构共同进行技术攻关;二是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形成对标准需求的快速反应机制,并不断提高在国际标准法规领域的话语权;三是抓紧推动创新中心的测试评价能力建设,明确时间表和工作节点;四是尽快发布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重点推进试点工作,形成较为成熟的回收利用体系。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产业政策司、科技司、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原材料工业司、国际合作司等司局相关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2018年《动力电池蓝皮书》指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持续快速增长,行业集中度在竞争中提升。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研究室统计,2017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实际总产量为81.9万辆,占当年新车总产量的2.8%;终端销量为77.7万辆,占新车销售的2.7%。动力电池产业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带动下,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总配套量达373.5亿瓦时,同比增长33%。
得益于私人市场的渗透以及共享汽车的普及,纯电动乘用车产量同比增长84%,在总产量中占比首次超过50%。纯电动专用车产量相比2016年有近10万辆级的增长,全部产品中高于96%的产品是物流运输车。在动力电池配套方面,纯电动客车仍旧是最大的动力电池应用领域,占比为38%,而纯电动乘用车领域的动力电池配套量正在逐渐与其缩小差距,占比为33%,可以预见其即将发展成为最大的动力电池消费市场。
在动力电池配套企业方面,2017年国产新能源汽车共有98家动力电池单体配套企业(按集团口径统计,其中国外企业6家,国内企业92家)以及2家燃料电池企业,相比2016年的企业数量减少了三分之一,前一阶段《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的实施以及日趋成熟的市场竞争使一些技术落后的企业或被兼并重组或选择退出汽车动力电池的生产与销售。
从不同材料体系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企业数量上可以看出,企业数量变化最明显的是磷酸铁锂生产企业,较2016年的79家下降了一半,随着动力电池发展路线对能量密度的需求不断提高,磷酸铁锂生产企业的生存空间受到压缩。其他材料体系的生产企业数量同比没有明显变化。
在配套量方面,只有宁德时代一家超过了100亿瓦时,其快速发展的历程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中成为一个特有现象。配套量超过1亿瓦时的企业有39家,总配套量为363.1亿瓦时,占比97%;不足1亿瓦时的企业有59家,同比减少近50%。这进一步说明行业发展在经历大浪淘沙后集中度得到有效提升。排名前20的企业的配套量占总配套量的87%,与2016年占比基本一致,但总量增长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