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检测锂电池可燃性气体成分呢?
来源:宝鄂实业
2019-10-28 04:50
点击量:次
由于全球变暖和石油资源日益枯竭等问题,人们迫切需要开发无污染、低能耗的新型能源。20世纪60年代,锂干电池被研发出来。但由于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原因,锂离子蓄电池的研发一直难以突破。80年代,吉野彰使用白川英樹(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发现的导电性聚合物(聚乙炔)作为负极材料、钴酸锂(LiCoO2)作为正极材料、非水性电解液用于锂离子可充电电池的研发,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1991年,SONY成为全球首个投产LIB的公司。因为其容量大、高输出、无污染等的优点,一经研发上市,就迅速成为手机等移动电子设备的蓄电池。到1998年,LIB已经成为市场上使用最多的可充电电池。目前,LIB已经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等移动家电的不可缺少的蓄电池设备,并且开发出可以为汽车提供动力的车载LIB系统。
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最新型的蓄电池,它集中了多项最新科技。多种新材料的研发制造为锂离子电池的发展铺平了道路。锂离子电池是一种充电电池,它主要依靠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来工作。充电池时,锂离子从正极脱嵌,经由电解质,穿过隔膜,嵌入负极,负极处于富锂状态;放电时则相反,锂离子从负极脱嵌,经由电解质,穿过隔膜,嵌入正极,正极恢复富锂状态(见锂离子构造图和截面概念图)。
这个过程要求,锂离子电池的电解液必须为有机相,防止锂离子和水发生剧烈反应;要有相当的稳定性不易分解,能够保证安全和充放电效率的添加剂;隔膜要具有良均匀大小适合的孔隙,保证锂离子能够平稳经过隔膜,不会因为孔隙太大而短路,也不会因为孔隙太小而放电过小,同时保证电池平稳的电压输出。正极和负极材料要在大容量的基础上,具有相当导电能力,保证锂离子正常嵌入和脱嵌,材质均一稳定。可以说,锂离子电池对材料的制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对应,我们需要开发相应的检测技术来保证关键材料的品质,为锂离子电池的质量监控给供可靠的技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