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CEO被手机活活炸死,你的手机电池怎么了?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3-13 11:48
点击量:次
你可能听说过手机电池的安全隐患,但是被手机炸死这事真的罕见。近日,马来西亚摇篮基金私人有限公司CEO纳兹林(Nazrin Hassan)就死于这种离奇事件。
午休时,纳兹林在床边给手机充电,手机电池因过热爆炸并引发火灾,纳兹林头部被严重炸伤,最终身亡。
纳兹林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在摇篮公司任职15年,一直帮助初创科技企业进行融资工作。去世时,纳兹林也仅有45岁,有一个妻子和3个孩子。
根据他的家人透露,纳兹林有两部手机,一部黑莓,一部华为,目前警方还没有判断出爆炸的是哪部手机。
手机爆炸的根本就是锂电池问题,近年来,由锂电池造成的事故也不在少数,无论是你低头刷的手机、不停敲击的笔记本电脑、路边停泊的电动车,它们都由锂电池供能,都是潜在的“定时炸弹”。
Note 7的锂电池问题至今历历在目,它爆炸在飞机上,爆炸在车里,爆炸在床边....随后三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2次大规模召回,并进行软件强制升级,不允许Note 7进行充电。
特斯拉电动车也发生过多次起火事件,在最近的一次事故中,一辆特斯拉Model X在高速路上撞上护栏,车辆起火,在消防员扑灭火灾后,在一天时间内,电池又发生了两次自燃。
锂电池爆炸的根源是什么呢?
当你充电时,机身的温度会不断升高,高温会把电池一个叫“隔膜”的部分慢慢融化。没有了隔膜以后,电池就会发生短路,进一步产生热量。
电池内温度一再升高,导致电池液沸腾,同时,电池的外壳在内部压力和高温的作用下开始膨胀变形,如果压力不大,电池只会鼓包, 将手机的后壳掀起。
充电时,锂离子从正极中出来,经过电解液,穿过隔膜到达负极,放电时则相反。
这种电池结构由来已久,已经完全成熟,经过了商业的验证,但是它依然存在三个隐患:
电池内的电解液含有大量有机物,比如碳酸乙烯酯、碳酸二乙酯、碳酸二甲酯,这些不明觉厉的东西个个都带燃爆属性,都是危险分子。
另外,一但正负极短路,就会发热产生火花,就有了火源。而隔膜的引入,就是为了让水火不相容的两级分离开来。
但现在电子设备都追求轻薄化,同时对续航也有硬性要求,正负极的电池液和电解液都少不了。而隔膜的体积并不贡献电池容量,因此隔膜被做的越来越薄,主流隔膜的厚度仅有20微米左右。
一但被电子设备内的机械部件“刺中”,就很可能发生电池短路的情况。另外,就算没有外伤,隔膜本身也会出现破裂。
锂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电极的表面会出现一些毛刺,学名叫:枝晶。随着电池的使用,毛刺会越长越长,然后穿透薄膜。
枝晶
科学家也在对电池技术不断改良,去解决3大隐患的难题,其中,华人科学家,斯坦福大学崔屹教授做出的工作格外引人注目,提出了“三板斧”的解放方案。
普通电池的隔膜材料,是高分子或纤维素,和我们日用的保鲜膜有点类似,特点就是质软、易破、受热会融合。
崔屹尝试在在隔膜中间加了一层二氧化硅的纳米颗粒。它的厚度近乎为零,但耐热,强度还很高,起码“毛刺刺”是无法穿透的。
我们用图示来看一下它的结构。图c是这种夹心结构侧视图,图d是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微观形貌 。
第二板,就是在电解液上做文章,既然无法改变它易燃易爆炸的特性,就只能用“亡羊补牢”的方式。
用特殊的纺丝做了一些中空纤维,在内部填充阻燃剂,然后把纤维编织成隔膜。
电解液一旦发生起火,纤维就会融化,但里面的阻燃剂可以迅速扑灭火势,阻止燃烧的蔓延。
第三板斧是针对“毛刺”问题的。既然毛刺是从电极上长出来的,那么在电池电极上盖一层球形的碳壳,就能从本质上杜绝它的生长。
这些从微观上做的工作,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电池的寿命和安全性。
这是,这些研究成果目前还处于实验室的阶段,还存在工业生产难度和生产成本的问题,迄今为止没能实现大规模的商用。
那么,锂电池本身有没有被取代的可能呢?
电池目前经历了3次主要的革命。
最早的电池是伏打电池,1841年化学家Robert用制造了一辆重达7吨的电动火车,但时速只有2.4千米每小时,还不如人走的快。
40年后,铅酸蓄电池开始进入历史舞台,并占据市场长达100年之久。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同时发达国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水质污染,锂电池在那个时候诞生,但它的真正商用,还得追溯到1991年,索尼和旭日联合推出了一款可商用的锂电池。
相比铅酸电池,锂电池循环寿命长、重量轻、工作温度区间大且荷电保持能力强。
此后锂电池得以迅速推广,光1993年一年,手机行业就消耗掉了500万颗锂电池。1999 年智能手机首次用上了锂离子电池。
接近20年过去了,锂电池只是在能量密度上不断升高,但是基本的架构和材料构成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整个科技的水平都日新月异,为什么电池科技迟迟得不到发展呢?
其实,制造新的电极材料门槛很高。既要保证电池容量足够支撑设备的日常使用,可充电次数也要多,还要保持化学材料性质足够的稳定,确保其安全性。
比如,美国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以石墨烯为基础的微型超级电容器,不仅外形小巧,充电速度为普通电池的1000倍,可以在数秒内为手机甚至汽车充电,效果简直逆天。
比如,Fisker EMotion采用石墨烯电池材料,充电九分钟就可以行驶208公里,最大续航里程达到644公里,最高时速为259公里/小时。该车预计在2020年,率先在英国出售。
这样来讲的话,石墨烯有望解决未来各种用电难题,甚至能改变未来汽车的能源提供方式。但问题是,石墨烯的单克价格就已经上千,更不用说还有好多技术难题要去攻克,落地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
现在呢,我们能做的就是防患于未然,避免手机过充,使用官方的充电器,是用有保障的电池等等。
但我们相信,锂电池远远不是技术的极限,虽然离手机一天一充,远离锂电池起火爆炸隐患的那个未来依然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