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可以重新回收转化成电能吗?
虽然电子消费产品的处理器、存储、数据网络等方面都在一直进步,但唯有电池技术几乎停滞不前。目前,锂电池仍是最主要的电池类型,燃料、太阳能电池尚在发展中,其他诸如石墨烯等新材质则方兴未艾。当然,关于新型电池技术的研发仍未停止,近日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又想出了一种新方法,可以将电池本身散发的热量转换为电能,可以说是一种相当有趣的概念。
通常,使用电池供电的设备都会在使用过程中散发热量,这部分能量其实是被浪费了。基于热电效应的原理,设备发出的热量可以被收集起来,储存到另一块充电电池中,为设备提供额外的电力。显然,这种技术听上去非常有前景,一方面智能手机的应用形式会散发大量热量;另一方面这种技术无需更换电池材质,只需集成一个有效的能量转换装置即可。
2013年,我国锂离子电池行业(包括锂离子电池、设备、材料)规模持续扩大,全球市场份额稳步提升,全行业销售收入超过860亿元。
我国锂离子电池呈现五大特点。
一、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13年,我国锂离子电池总产量达337亿瓦时,同比增长14%;销售收入超过650亿元,同比增长5%。其中,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市场大幅增长,带动消费型锂离子电池市场稳步上升,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5%;动力型锂离子电池市场增长30%,销售收入达40亿元。
二、全球市场份额稳步提升。全球锂离子电池市场份额方面仍然呈现中、韩、日三分天下的局面,我国锂离子电池产品占全球市场份额比例从2012年的26.9%上升至2013年的30%,韩国、日本分别占42.9%和26.9%。
三、关键材料国产化进程加快。锂离子电池4大关键材料国产化水平不断提高。2013年,我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产量4.5万吨,同比增长25%;负极材料产量3.5万吨,同比增长20%;电解液产量2.9万吨,同比增长20%;隔膜产量2.65亿平方米。
四、生产设备市场形势向好。下游市场增长带动、地方政府支持增大以及应用提速等因素,激发锂离子电池生产企业投资扩产,带动锂离子电池生产设备需求增长。2013年,锂离子电池设备销售收入达4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0%。
五、储能市场开拓初见成效。受通信基站、新能源电站等新兴储能市场带动,2013年储能型锂离子电池市场规模大幅增长至20亿元,增幅达43%。特别是通信运营商集中采购带动需求,通信用储能型锂离子电池市场规模同比增长超过100%。
此外,国内外主要锂盐生产商的产能短期来看,预计到2015年全球锂盐产能将达约44万吨,远高于2015年全球约20万吨的碳酸锂总需求。而到2020年,若全球锂盐产能无显着增加,届时对应全球46万吨的总需求,产能将略偏紧。另需说明的是,由于资源品位不同、自然环境差异,以及开发工艺试验等都存在不确定性,导致现有锂盐产能并不能完全转化为动力电池用锂盐产量,实际动力电池用碳酸锂可能会相对偏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