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者为什么难以超越?中日韩电池行业领先背后的秘密
中日韩为何如此强势?
最近,瑞士银行(UBS)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动力电池的需求量将会增长近10倍,预计从2018年的93GWh提升至2025年的973GWh,后者,相当于19个超级工厂的产量。
在这个越来越大的蛋糕面前,现阶段的欧洲只有流口水的份儿,并且还要自掏腰包以满足企业发展需求。
2018年3月,大众宣布面向全球市场已进行电池采购招标,订单金额达到了500亿欧元,宁德时代将会分这第一杯羹。2018年12月戴姆勒宣布,将于2030年前在全球采购逾200亿欧元的动力电池电芯,宁德时代CATL、韩国LG、SK innovation等最有希望成为供应商。
那么,中日韩为代表的亚洲动力电池行业为何如此强势?仔细想想,原因无非有三:
其一,产业链完善。90年代,一块手机锂电池能卖到千元左右的价格,韩国和日本的电池企业因此很快做到了全球领先。不过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人还未进入。
从比亚迪在2000年获得摩托罗拉手机锂电池订单开始,中国锂电池的品质和性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随着比亚迪的崛起,大批电池制造企业开始快速进军锂电池行业。中国的市场规模、成本优势一旦发挥出来,不是欧洲能比的,更不是日韩可以竞争的。
如今的电子产品,国产供应链纷纷开始尝试降低对国际大品牌的依赖,越来越足的底气正是源自国产品牌的愈发强势。如今的动力电池行业也是这个道理,再加上整条产业链都被政策所扶持,想不快速发展都难。
虽然政策在成熟的过程中走了一些弯路,但事实证明整条产业链已被悄悄拉动。从上游的有色金属加工、开采、进口,到中游的正负极、电解液、隔膜,再到下游的电池研发制造,整个链条几乎找不到短板,尤其是以宁德时代CATL这个独角兽为代表的电池制造企业们。
相对于中国,日本的产业链虽然有技术上的优势,但较为封闭的特点限制了产业规模和发展速度。韩国则更加注重全球化,这也是其最大的核心优势,也是下面要说的第二点。
其二,全球化合作。以中国为例,强大的政策推动力让国内新能源车市场欣欣向荣,造车新势力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宁德时代CATL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并没有过早进军海外,但在中国市场的深耕使其牢牢占据国内第一的位置,这也为其即将布局德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宁德时代CATL今日的成功,离不开在初创时期与宝马的合作,正是后者给了这家极具潜力的电池制造商全方位的支持与合作机会,才有了这只独角兽的诞生。
松下与特斯拉的合作则更加深入,前者的技术优势是后者所看重的。韩国LG与欧美主流传统车企的合作从很早就开始了,沃尔沃、大众、通用等均是LG的深度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