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糕大到连央企也来投资了?电池行业媲美化石能源市场
今年10月,中化国际成功并购骏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切入锂电池领域。骏盛新能源可以量产的三元电芯能量密度处于行业内领先地位。
目前公司正在江苏淮安建设锂电池生产基地,2019年一期项目顺利投产后将快速形成乘用车电池生产能力,并将在3年左右进一步形成较大规模产能。
中化国际CTO陈宝树介绍,2019年将形成1吉瓦时产能,到2022年产能扩大20吉瓦时。“不只限于淮安,也不局限于国内。”
根据战略规划,中化国际将围绕正极材料、锂电池、电池回收打造新能源生态圈,构建“新能源汽车能源管理方案供应商”。
在电池的上游,即锂电池材料方面,中化国际于2017年7月正式进入,7月26日其宁夏锂电池材料项目开工建设。
陈宝树介绍,公司已在宁夏中卫建成中化锂电池材料工厂,1500吨/年NCM正极材料项目已进入满负荷生产阶段,8500吨/年高镍NCM正极材料项目预计将于2019年9月形成产能,并规划在2022年前建成5万吨三元正极材料产能。
中化国际跨界“底气”何来?
为何跨界?“底气”何来?
面对这些问题,中化国际的管理者的回答比较坦诚。
“我们有中国很强或者最强之一的资源组织能力。”作为中化国际的掌舵人,刘红生自信地说:“我们能紧跟这个行业的技术,找到行业最好的人才来做这个事”。
他展开讲道:我们对这个行业非常熟悉,和上游矿山都是十几年的关系,很容易能够获得矿山资源,保证我们前端资源。在制造方面,用化工的制造经验来进入电池的制造经验,跨度不是非常大。另外,电池的下游客户主要是汽车行业,这些都是中化的老客户。一直以来,中化轻量化材料、聚合物添加剂等都卖给了汽车厂。
“当然,资金优势就不用讲了。”刘红生直言。
动力电池投资1吉瓦时需要资金5-7个亿元。作为央企,具有持续投入的资金实力,仅融资成本这一项,便是民企所不可匹敌的。民企的融资成本可能是央企的两倍甚至更高。
“这个是不多见的行业,万亿级市场,还没有一家央企在里面,我们觉得这个机会非常难得。”陈宝树同时强调,“不是说随意进入,而是经过长期仔细论证,且战略和能力方面都是贴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