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吗?以后你的电池有任何质量问题都能实现生产回溯了
值得一提的是,大众的新能源布局只是全球汽车产业的一个缩影,宝马、奔驰、丰田、日产等几乎所有的主流车企都在向新能源汽车领域进军。在这样的背景下,锂电企业也开启了新一轮的投资扩产热潮。
以SKI为例,自2017起,SKI开启了全球范围内的锂电产能扩张。2017年底,SKI在欧洲匈牙利斥资8000万亿韩元(约合7.34亿美元),建电池工厂,预计2020年实现量产,其电动车电池总产能将达到7 GWh,可供应近20万辆电动车。
2018年8月底,SKI重启与北京汽车的合作项目,将投资人民币50亿在常州建年产7.5Gwh的动力电池工厂,预定新工厂在2019年下半完工,2020年初正式启动量产。同时,为配套中国电池工厂,SKI还于2018年10月投资24.4亿元在常州建立隔膜工厂,新工厂预计2020年投产,届时,SKI在隔膜领域总产能将达到8.5亿平米。
算上SKI在韩国本土的电池工厂,2020年SKI的实际产能将达到20Gwh;2022年美国工厂投产后,SKI的锂电实际产能达30Gwh。此后随着各工厂产能逐步释放,SKI的实际生产能力还将快速增加。
至此,SKI的锂电版图已经十分明朗了,美国、欧洲、中国、韩国四大锂电工厂共同发力,形成一张全球范围内的锂电网络,以满足整车企业日益增长的动力电池需求,未来还不排除在东南亚设立新厂的可能。
无独有偶,LG、三星、松下等国际一流电池供应商的锂电布局与SKI如出一辙,除了本土的电池工厂外,纷纷在欧洲、中国等新能源产业快速增长的地区设立新厂,大幅扩张动力电池产能。
同时,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锂电市场,其本土的电池企业也在快速扩张中,据不完全统计(部分企业未披露投资金额及产能),2018年动力电池投资金额近2000亿元,其中9月-11月扩建/新建动力电池的投入资金达1290亿元,扩张产能为190GWh。
业内人士认为,电池企业产能大幅扩张,一方面反映当下新能源产业发展快速增长,带来了巨大的需求上升,另一方面大幅扩张的产能也将加快电池企业淘汰升级,未来电池企业竞争必然十分惨烈。
深圳市比克动力电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比克电池”)作为公告中动力电池生产企业之一,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持续坚持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建设,对动力电池进行全生命周期追溯。
比克电池在2017年5月对国内2012年第一批纯电动出租车“迷笛”进行试驾测试,最长行驶达40万公里。且部分车辆已经到达服役时间,进行报废拆解后,大部分电池衰减在30%左右,大概200组电池全部实现了梯次利用,作为产品现在已经部分在船厂开始这批电池的第二个生命周期。
比克电池作为国内三元动力圆柱电池领域领先企业,通过尖端的自动化拆解设备和专业化流程,对废旧新能源汽车电池进行有效回收、再生利用和妥善处置,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废旧汽车电池引发的社会问题,为梯级利用示范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