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业界炮轰?特斯拉真的不能成为电池行业的苹果吗
4月8日,北汽董事长徐和谊在博鳌论坛表示,不可能成长为汽车领域的苹果,其创始人伊隆·马斯克(Elon Musk)也不可能成为乔布斯。
特斯拉是2013年闻名世界的新能源汽车品牌,伊隆·马斯克被认为是继乔布斯之后的下一个创新领袖。去年底宣布进军中国市场后,资本市场掀起了一股特斯拉旋风,与锂电相关的股票股价纷纷大幅飙升。
“我倒非常希望特斯拉能够成长为苹果,希望马斯克能够成为乔布斯,但是不可能。目前,特斯拉在美国除加州外基本卖不出去,在欧洲降价3万美元促销也并不理想,唯独在中国热得过头,这背后应该是有资本推手在起作用。”东风集团总裁朱福寿说。
据悉,东风汽车去年曾与美国另一家知名新能源汽车厂商菲斯克公司进行长期接触,因此对目前的技术水平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徐和谊则表示,特斯拉的技术并没有传说中那么不可超越,北汽目前已经与北美技术团队合作,2015年底将推出比特斯拉model s更好的产品。
长期关注电动汽车市场的汽车周刊主编武卫强也指出,电动汽车在100年前就出现了,但至今没有实现质的飞跃,因此特斯拉注定不会成长为苹果,汽车电池业界也不会把特斯拉当做竞争对手。
3月18日,高盛曾发布研究报告称,特斯拉的汽车业务并不具有真正的颠覆性,至少没有达到iPhone或福特T型车那样的颠覆性,甚至也无法比拟如今已经随处可见的电冰箱、洗衣机或洗碗机诞生之初的重大革命意义。
高盛甚至质疑特斯拉是否是一只优秀的科技股。如果与软件或通讯技术公司相比,特斯拉的估值似乎还算公允,但如果与清洁技术公司相比,却有些高估。
虽然对特斯拉的评价不高,但业界专家都认为,未来的汽车业态一定会被电动汽车颠覆。“电动汽车上高速公路可能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努力,目前可以把出租车、公共汽车、公务车、市政车作为突破口,全国120万辆出租车,尾气排放相当于1200万辆私家车,如果试点电动汽车,对治理大气污染的作用还是非常大的。”朱福寿说。
中国另外一种意义就浮现出来了。
很多人会说,中国意义不就是需求层面的意义吗?“中国需求”被认为是一个产品能够赚取很高利润的保证,比如苹果手机,与中移动谈妥了合作,就能保证一个巨大的销量,就有巨大的利润。但是特斯拉之于中国,并不是需求层面。特斯拉目前还处于高档玩物阶段,达人买了,但不达量。
实际上,特斯拉除了拉动了比亚迪之流的股价,倒是增加了市场防范。日系车开始加紧向中国推电动车的力度,德系宝马也要加大电动车在华的销售。就像许善达说的,连电网公司都开始琢磨,一旦特斯拉“颠覆式创新延伸”,会有什么后果?难道真的会出现送充电设备(太阳能设备)给居民,居民自己成为电力的生产者,然后通过马斯克的充电网络来出售电给特斯拉?这种散落的、分布式的供应会不会直接将“一个国家一张电网跨区经营”的垄断结构给废了?那么,现在要不要警惕做好利用行政手段扼杀苗头的准备,就像央行对待余额宝的颠覆式创新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