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热线: 400-678-3556

宝鄂文库

燃料电池有哪些现实意义?它的发展前景又在哪里呢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4-06 16:30    点击量:
近半年来燃料电池“很热”,然而至少在中国,燃料电池技术(FuelCell)并不会在未来十年「替代」锂电池技术,也不会成为车用动力的「主流」。但它仍将作为纯电动汽车的补充,作为柴油机的潜在替代动力系统,快速发展并取得一定的商业化成就。

为什么这么说?下面就从燃料电池技术的意义、定位两方面分别说一说,最后再简单说说燃料电池应用场景和局限。

一,燃料电池系统的意义

燃料电池系统并不是这两年才开始热起来的,我国在2008年就开始了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示范运行。在美国,氢燃料电池更是与锂电池技术呈螺旋式的交替发展,这与政治环境密不可分——布什政府时期就曾大力推动「氢经济」,促进了当时的氢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通用在2002年推出的Autonomy自主魔力概念车曾轰动一时,其动力系统就是氢燃料电池,这一趋势直到2008年奥巴马政府才被暂停,转回了纯电动的推进路线。

在日本,在「氢能社会」的国家战略下,氢能建设与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更是如火如荼,由于燃料电池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技术的相似,也由于燃料电池的上游产业实力,日本在产业端有着强大的优势;另一方面,氢能作为重要的「二次能源」,无论是中东的石油、澳大利亚的煤矿还是日本海的风都可以转化为氢气,这对于多元化日本的能源进口结构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福岛事故之前更是与核能发展路线能够相辅相成,因此上升到国家战略并不为怪。

氢能从来不是「终极能源」,但它「二次能源」的意义不仅对于日本,对于中国、美国也是一样的能源意义。而在应用端,燃料电池不仅可以车用,在军事领域同样有着极大的潜力:无人机、潜艇、坦克等载具使用燃料电池相较于发动机可以降低噪音和热源,相较于锂电池极大提升续驶里程;现代化单兵作战电源的使用中,燃料电池同样最为可能的长续航能源;在分布式发电的场景,燃料电池同样可以承担和柴油机相似的作用,并且有着更低的噪声、振动和污染。

所以,仅「能源多样化」和「技术储备」两点,就足以支撑燃料电池和氢能产业的发展意义。

二,燃料电池在交通领域的定位

那么我为什么说「在中国燃料电池在交通领域是次要的地位,而不是(能)替代纯电动车?」

还是先来看美国和日本,美国在特朗普政府治下对新型能源并不感冒,这背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美国的能源结构已然悄然发生改变——随着页岩油页岩气的大发现和开采技术进步,美国已经成为了能源输出国,能源安全问题相较于日本、欧洲、中国而言,并不急迫。而日本则是强力推动燃料电池汽车发展,原因在上一段提到了,与此同时,民用发电燃料电池、军事用途燃料电池等等用途加在一起,规模和汽车产业比起来都太小了,燃料电池汽车的量可以带动整条氢能产业链的技术发展和成本下降。从这个角度看,汽车无疑是最值得投入的工业。事实上,日本用汽车来拉动技术的尝试已经成功了多次,最近的一次,就是1997年问世的现代混合动力汽车标杆——第一代Prius。Mirai就是新的Prius:一方面赔本赚吆喝,另一方面开放专利力邀全世界加盟。

而对于中国来说,与纯电路线对比,燃料电池缺少了产业基础和自主技术的支撑。我国与日美相比,燃料电池系统中关键的电堆、空压机,以及电堆的关键零部件膜电极,均依赖进口;储氢瓶技术仅可以自主化生产35MPa储氢气瓶,70MPa储氢气瓶未能自主化;运氢技术未能突破液氢运输与管道运氢,仍需拖车运输高压气瓶;加氢站设备同样依赖进口。一方面,整条产业链的落后凸显了亟需对该领域的投入;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相较于日本,我国缺少氢能工业禀赋,在起跑线上已经落后,所需投入更巨。

但燃料电池技术的用武之地与纯电动并不完全重合。除了无人机/分布式发电等等场景之外,在交通领域,中重载卡车的应用场景纯电动还无法胜任,续驶里程和充电时间的限制,使得纯电动重卡并不是一个现实的命题。而燃料电池恰可以承担这样的角色。其他诸如城际长途客运、叉车等场景,同样更适合使用燃料电池。燃料电池系统更像开放式的内燃机系统,或者更具体一点,它更像柴油机系统。这也是潍柴、东风等商用车厂商大力投入燃料电池的原因。

所以从需求端来看,燃料电池技术的主要应用场景是中重载卡车、长途客车,乘用车领域是大型乘用车。与纯电动车的场景并不冲突,“替代”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