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电池过热产生危险呢?
传统汽车业务未老先衰
2003年收购陕西秦川汽车,将比亚迪带入汽车制造与销售领域,是王传福的神来之笔,尽管当初这个多元化举措遭到投资界一致反对。
通过山寨丰田两款车推出的F3、F6先后取得成功,比亚迪一跃成为中国汽车行业的黑马。 2007年,志得意满的王传福放话:2015年做中国汽车行业老大,2025年成为世界第一。但比亚迪在2010年达到52万辆峰值之后,2011年滑落到42万辆,2012年回升到45.6万辆,2013年重回50万辆。不要说与一汽的160万辆、上汽的152万相比,与长城的75.4万也有很大距离,与“中国第一”渐行渐远。
虽然汽车板块的销量回升到50万辆以上,但利润业绩已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2013年汽车业务营业利润不到2009年的四分之一。
与电池业务的情况相似,比亚迪一方面强调自己的技术如何先进,但销量与业绩却双双下滑,呈现未老先衰迹象。比亚迪的宣传口径却是“借鉴”大众汽车技术,通过“逆向研发”(山寨)出“全球领先的涡轮增压直喷发动机+双离合器技术"。2013年全球销量970万辆的德国大众以涡轮增压直喷发动机及双离合器技术见长,去年研发支出130亿美元,比亚迪仅用13亿元人民币就"研发"出全球领先的产品。谁在吹牛?
电池,缺乏基础的大跃进计划
2014年5月,比亚迪汽车销售公司副总李云飞称,比亚迪电池厂产能现在是1.6Gh/年,今年7月将扩大至3.2Gh/年,年底将达到8.0Gh/年,2015年将达到15.0Gh/年。
比亚迪的电池产能大跃进需有三项技术做为基础,否则只是空谈。
第一是材料技术。"电池大王"其实是“组装大王”,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四种主材需要外购。尽管近年中国企业突破美、日、韩化工巨头的技术封锁,每种材料都涌现出数以百计的供应商,但产品参数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例如比亚迪所用的正极材料“磷酸铁锂”,从天津斯特兰采购。2011年,斯特兰CEO段镇忠曾对媒体说“现在材料不可能支持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很高的纯,其商业化只是幻想”,据他说大规模工业生产的产品“克比容量”达到150毫安时都很难。斯特兰说不行,比亚迪就自己搞,性能如何外人不得而知。这才只说了正极材料,其实隔膜的技术门槛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