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做好动力电池为什么绕不开电池管理系统?
自成立以来,蓝微电子的经营策略是怎么样的?而在未来,蓝微电子会根据市场的变动做出什么样的调整?
徐文赋:我们这几年的重点放在手机这一块,上市公司旗下其他兄弟公司有在经营PACK的业务,蓝微电子和这些兄弟公司是作为一个组合,共同在锂电行业上发展。
这些年里,客户的商业模式在不断变化,我们也要因此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前我们是直接围绕电芯厂开展业务的,而现在则是直接跟PACK厂联系,直接接收PACK厂的订单。
在未来,我们可能还会开拓一些新的适合我们去做的领域。事实上,我们每年都有在尝试着去寻找哪些领域是适合我们的,不过这并不容易。
在未来,手机的增长不出意外会逐渐放缓,而相应的手机保护板的需求也会受到影响。要么是往 “小”方向走,如可穿戴设备;要么是往 “大”方向走,如动力电池。对于BMS来说,往这两块市场上发展的空间可能更大。你怎么看?
徐文赋:确实如此,在动力电池上,BMS可以说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国内做得好的企业,都是针对一小部分要求较低的产品来做的。对一些大型的要求很高的产品,国内企业很多时候都做不到。我们在五、六年前就开始布局动力电池的市场,想把动力电池这一块独立出来。
对于可穿戴设备,总体来说并不存在太多技术上的难题。可穿戴设备面临的最大难题同样是出在市场上,还是要等待市场的兴起。而可穿戴设备对于防水的要求虽然越来越高,但解决防水问题主要是靠封胶技术,跟BMS的关系并不大。
结语:
高工锂电张小飞认为,除了相应的市场没有兴起之外,缺乏标准及必要的监管,也是限制国内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国外的BMS在投放市场之前,需要经过严格的环境可靠性测试,一套BMS的测试周期,甚至可能长达数年。反观国内,因为没有相关的标准,一些企业对BMS的可靠性测试,仅仅停留在一些简单的实时监测功能上,产品功能的可靠性、稳定性、精确度、使用寿命跟国外的产品均存在较大的差距。
BMS行业标准的出台无疑已经到了非常迫切的程度。而在行业标准具体的制定方式上,我认为,由第三方的机构协同多家行业的大公司共同设立的行业标准,才能具有权威性。如果没有第三方的机构去牵头,光由某家企业去操作,制定出来的标准肯定是朝着有利于该企业自身的方向,这样的标准不具有公信力,也不是大家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