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热线: 400-678-3556

宝鄂文库

锂电池的容量跳水怎么办?未来或有更好的监测办法提前预防!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4-25 09:47    点击量:
锂离子电池主要由正极、负极和电解液等部分构成,在充电的过程中Li+从正极脱出,经过电解液的扩散后嵌入到负极。石墨是常用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其嵌锂电位与金属锂接近,这一方面为锂离子电池带来了更高的工作电压,有利于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提高,但是另一方面在石墨嵌锂后期,随着石墨中Li+扩散系数的降低,也导致Li+更容易达到析锂电位从而在负极表面发生析锂,影响锂离子电池的循环性能,严重情况下甚至甚至可能产生严重的安全隐患。

负极析锂通常是由于低温充电,大电流充电和电池老化等因素造成,因此为了避免负极析锂现象的出现,负极析锂检测就变的尤为重要,但是锂离子电池的密封结构让负极析锂的检测工作并不容易。近日,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的J.E.Harlow(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和J.R.Dahn(通讯作者)通过分析锂离子电池平均电压变化趋势,成功实现无损检测负极析锂现象的发生。

实验中J.E.Harlow采用单晶NCM523作为正极材料,石墨材料作为负极,电解液来自BASF(1.2MLiPF6,EC:EMC=3:7),电解液分别添加不同添加剂,观察添加剂对锂离子电池循环性能的影响。

电池的平均电压可以通过下式获得,首先通过电压对容量积分获得电池的充放电能量数据,然后将充/放电总能量除以电池的总容量就可以得到电池的平均电压。理想的锂离子电池在整个寿命周期内,充电平均电压和放电平均电压应该是恒定的,但是在实际中随着电池循环次数的增加,充电的平均电压Vav,c总是在持续提高,放电平均电压Vav,d总是在持续降低(如下图所示,左侧为内阻引起的电池极化增加,右侧为Li损失引起的电池平均电压变化)。

内阻增加是最为常见的引起电池充放电平均电压变化的原因,在内阻增加时随着电池充放电电流的增大,电池的充电平均电压会出现升高和放电平均电压则会出现降低,而且由于电阻没有方向性因此充放电平均电压的变化是完全对称的,我们将内阻升高导致的电池平均电压变化称为RV。

此外,在循环过程中活性Li的消耗也同样会引起电池充放电平均电压的变化(如下图D-G所示),通常锂离子电池正极容量小于负极容量,因此锂离子电池的容量主要受到正极容量的限制,如果在循环过程中因为副反应等因素导致部分活性锂被消耗,因此实际上放电末期由于负极的电势急剧升高,因此正极在较高的电势下就达到了电池的放电截止电压,因此导致正极的放电曲线向左方向移动,也就导致了充放电过程中的平均电压都会出现升高,我们将因活性Li损失引起的平均电压变化称为SV。

根据内阻和Li损失引起的电池充放电平均电压变化的特点,我们可以将充放电过程中的平均电压变化用下式表达,其中充电过程中由于内阻和Li损失都会导致电池平均电压的升高,因此两者是相加的关系,但是在放电的过程中由于Li损失会导致平均电压的升高,而内阻则会导致平均电压的下降,因此两者是相减的关系(注:这里作者笔误,此处应为充放电平均电压的变化值,而非充放电平均电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