钠离子电池有哪些优势?它的工作原理又是怎样的?
来源:宝鄂实业
2019-07-03 16:10
点击量:次
钠与锂属于同一主族,许多理化性质比较相似,也决定了钠离子电池研发的可能性。与锂离子电池相比,钠离子电池具有2大优势:一是原料成本低,不使用锂、钴等高价稀有金属,钠最大的优点是在海水等资源中含量丰富,是“取之不尽”的元素;二是可以沿用现有的生产工序,钠离子电池的工作机制与锂电池相同,电池企业的现有生产设备可以直接用来生产钠离子电池,因为基本不需要设备投资,所以各家企业很容易将其作为替代电池开展生产。钠离子电池发展到目前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偏低,这也是限制其未来实现商业化应用的最大问题。
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结构和性能
对于钠离子电池而言,在正极材料方面的研究可谓是百家争鸣。正极材料不仅是提高钠离子电池性能的战场,也是限制钠离子电池成本的一大瓶颈。要实现钠离子电池的实际应用,就必须发展能够替代Ni或Co的活性元素及其稳定的新型电极材料。
1.橄榄石型NaFePO4
鉴于磷酸铁锂LiFePO4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大规模应用,磷酸铁钠NaFePO4自然是被优先考虑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橄榄石结构的NaFePO4在所有磷酸盐类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中理论比容量最大,为154mAh/g,如表1所示。在NaFePO4中,Na+占据4(c)的Wychoff位置,Fe2+占据4(a)位置,与橄榄石型LiFePO4类似,其晶体结构如图1所示。Oh等[1]研究发现Na/NaFePO4半电池的工作电压为2.7V,在0.05C充放电倍率和0.5C充放电倍率下,比容量分别稳定在125mAh/g和85mAh/g,循环50圈后,XRD结果表明其橄榄石结构仍然良好,说明该材料在嵌钠脱钠过程中具有优异的稳定性。
目前常见合成Na3V2(PO4)3的方法包括固相法、溶胶-凝胶法、水热法、碳热还原法等。其中最常见的为高温固相法,此方法虽然操作简单,但是温度控制较为麻烦。另外,该方法制备周期较长,无法控制材料颗粒尺寸,制备出的材料结块现象较为明显,对材料的性能影响较大。
溶胶-凝胶法可以实现原材料分子级水平的混合。溶液是由直径1~100nm的胶体粒子分散在溶液中形成的,形成凝胶后在前驱体溶液中具有独特的网状结构,使得制备的产物粒度分布均匀,粒径小且分布均匀。但该方法制备周期较长,操作复杂,影响因素较多,因此难以实现工业化应用。
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具有相似的工作原理,但锂离子电池的发展相对较为成熟。目前,借鉴锂离子电池正极的相关经验来制备相应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成为一种主要研究方法,并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较好的电池性能。但是,钠离子电池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几个关键问题亟待解决:第一,钠离子电池是一种有别于锂离子电池的电池体系,借鉴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来开发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是一种捷径,目前已知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寻找新的具有高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才是提高钠离子电池性能的重要途径,也是使钠离子电池早日应用到大规模储能的关键。第二,通过掺杂金属离子和导电剂,控制颗粒粒径以及开发更简单高效的合成方法,也会对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产生非常显著的改观。第三,开发具有与正极材料相匹配的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也是钠离子电池实现产业化之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结构和性能
对于钠离子电池而言,在正极材料方面的研究可谓是百家争鸣。正极材料不仅是提高钠离子电池性能的战场,也是限制钠离子电池成本的一大瓶颈。要实现钠离子电池的实际应用,就必须发展能够替代Ni或Co的活性元素及其稳定的新型电极材料。
1.橄榄石型NaFePO4
鉴于磷酸铁锂LiFePO4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大规模应用,磷酸铁钠NaFePO4自然是被优先考虑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橄榄石结构的NaFePO4在所有磷酸盐类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中理论比容量最大,为154mAh/g,如表1所示。在NaFePO4中,Na+占据4(c)的Wychoff位置,Fe2+占据4(a)位置,与橄榄石型LiFePO4类似,其晶体结构如图1所示。Oh等[1]研究发现Na/NaFePO4半电池的工作电压为2.7V,在0.05C充放电倍率和0.5C充放电倍率下,比容量分别稳定在125mAh/g和85mAh/g,循环50圈后,XRD结果表明其橄榄石结构仍然良好,说明该材料在嵌钠脱钠过程中具有优异的稳定性。
目前常见合成Na3V2(PO4)3的方法包括固相法、溶胶-凝胶法、水热法、碳热还原法等。其中最常见的为高温固相法,此方法虽然操作简单,但是温度控制较为麻烦。另外,该方法制备周期较长,无法控制材料颗粒尺寸,制备出的材料结块现象较为明显,对材料的性能影响较大。
溶胶-凝胶法可以实现原材料分子级水平的混合。溶液是由直径1~100nm的胶体粒子分散在溶液中形成的,形成凝胶后在前驱体溶液中具有独特的网状结构,使得制备的产物粒度分布均匀,粒径小且分布均匀。但该方法制备周期较长,操作复杂,影响因素较多,因此难以实现工业化应用。
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具有相似的工作原理,但锂离子电池的发展相对较为成熟。目前,借鉴锂离子电池正极的相关经验来制备相应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成为一种主要研究方法,并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较好的电池性能。但是,钠离子电池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几个关键问题亟待解决:第一,钠离子电池是一种有别于锂离子电池的电池体系,借鉴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来开发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是一种捷径,目前已知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寻找新的具有高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才是提高钠离子电池性能的重要途径,也是使钠离子电池早日应用到大规模储能的关键。第二,通过掺杂金属离子和导电剂,控制颗粒粒径以及开发更简单高效的合成方法,也会对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产生非常显著的改观。第三,开发具有与正极材料相匹配的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也是钠离子电池实现产业化之前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