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的梯次利用面临着哪些难题?
在我国动力电池大规模退役的关键点,有关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的争议再起。
11月22日,宁德时代(CATL)副董事长兼首席战略官黄世霖在一个行业论坛上明确表示:“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储能是个伪命题”。
梯次利用的难题
黄世霖在演讲中介绍,关于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目前很多公司在做这方面的研究,CATL也在做。就目前而言,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在技术依然有难点尚未解决:“我们把到了生命末端的电池拿来反复地充放电,然后再把它解剖开,看看在物理层面有什么变化。目前,梯次应用电池基础数据的积累还远远不够,在生命末端到底会发生什么?(这方面的问题现在)还是个问号,弄明白至少还需要几年的时间。”
把退役的动力电池应用到储能系统,这是业内公认的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的重要方式。今年3月,七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组织开展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表示将支持中国铁塔公司等企业结合各地区试点工作,开展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示范工程建设。但黄世霖在演讲中明确表示这条路行不通,主要是经济上不划算并有安全隐患。“首先,充放电能循环4000次的动力电池衰减到2000次循环,如果装在储能系统里面,仅仅做削峰填谷的话,磷酸铁锂能用三到四年,而三元电池只能用两年,经济上不划算。其次,从回收到运输再进行检测,再做成储能系统的话,隐形的成本非常高。第三,目前汽车主流电池是三元电池,生命末端的三元电池是否适合拿来做储能?现阶段来讲还不够成熟。如果系统设计得不够好,或者系统超期服役的话,留下的安全隐患会非常多。”黄世霖表示。
在此前的一些行业论坛上,黄世霖就曾表示业内对于车用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存在误区,认为用于储能领域的锂电池品质要求比不上动力电池。但其实储能系统技术要求一点不比动力电池低。在上述论坛上,黄世霖认为,未来的储能系统一定要做到一万次以上的循环,才会具有比较好的经济性。“今后,未来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会是两种不同的技术路线,动力电池提升能量密度后循环寿命会越降越少,再拿来做梯级利用,可能性就更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