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热线: 400-678-3556

宝鄂文库

动力电池回收问题如何解决?

来源:宝鄂实业    2019-12-16 22:18    点击量:

早在去年年初,国内七部委联合印发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就已经明确指出了,“汽车生产企业应建立动力蓄电池回收渠道,负责回收新能源汽车使用及报废后产生的废旧动力蓄电池”,强制规定了车企作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责任主体。

 

简单来说就是六个字,“谁生产,谁负责!”

 

虽然明确了责任主体,但回收网络依然不完善,回收市场发展仍停滞不前。动力电池回收,俨然成为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最大一块短板。这背后当然是有原因的。

 

技术的门槛,限制了动力电池的回收

 

长期以来,新能源车动力电池还没形成统一标准,导致动力电池从铅酸电池、镍镉电池、镍氢电池,再到三元锂电池,品类繁多,将这些标准不一、技术结构各异的电池统一整理并非易事。

 

而从动力电池中分解出镍、钴、锰及锂盐等有价值的金属元素,或许比制造起来难度更大。技术的门槛,使得车企在这方面还需下大力气提高技术储备和人才培养。

 

车企迈不开的投入产出比

 

我们不难发现由于销量的原因,分到每个车企的第一批电动汽车“待退役”的动力电池数量其实并不算大,回收量也有限。

 

同时,回收动力电池,目前来看也是无利可图的一件赔本买卖。据相关报告显示,目前普及率最高的湿法回收一吨磷酸铁锂电池的成本8500元左右,但从电芯中提取的镍、钴、锰、稀土元素等再生材料的售价仅为8100元,这也意味着回收企业不但不赚钱,还得“倒贴”。

 

再加上目前整个市场体系过于分散,于是要这些车企都对动力电池的全生命周期进行管理,其投入产出比必然是不划算的。或许这也是目前车企在回收动力电池这一领域,积极性普遍不高的原因。
 

电池的产权为购买者所有,回收率较低

 

现阶段,车企在回收动力电池方面处于较为被动的局面。原因和新能源汽车的保值率是分不开的。本来贬值较快的新能源车就让车主苦恼不已,你还指望能够他们以较低的价格主动“退役”动力电池,显然不现实。

 

如何补偿消费者,在各个环节做到提高回收效率,是各界需要一起来探讨的问题,仅凭车企自己很难破局。

 

技术有门槛,回收不赚钱,还无法保障回收效率。动力电池回收成为我们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的短板,也在情理之中。